追光人


2019年9月,李岩来到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乌兰木伦煤矿通风队。那时候,这个23岁的小伙子想的仅仅是找个离家近一点的单位。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会凭着智慧和毅力,成为煤炭行业闪闪发光的新星。

图片

2024年4月28日,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挂在他胸前时,有那么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有些恍惚,像在梦境之中。因为他只想努力成为一个向着阳光奔跑的人,从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当他回忆起初入职时的窘迫、不适与茫然时,竟不知在井下一个又一个班次是如何走过来的。

时隔多年,李岩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下井时的情景。那天,他跟在师傅王培明身后,带着一些胆怯、几许好奇、一丝无奈进入井下。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井下灯火明亮,完全不是他曾经见过的样子。

李岩从小在矿区长大,父亲给一个私人煤矿运煤。在他六岁那年,有一天,母亲有事,父亲只好把他放进驾驶室,拉他下了一次井。井壁黑乎乎的,只有车灯照出前面十几米的路。那天下井出井用了多长时间,一个六岁的孩子没有概念,他只记住了井下的黑,黑得无边无际,犹如进入了一个无底洞穴。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只是习惯了矿上的生活,心中并没有与煤矿产生感情。以至于,他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时,还梦想着走出去,去看更大的世界。只是,当他毕业选择工作时,还是来到了矿上。不是他对这个职业有多爱,而是对家乡、对这片毛乌素沙漠腹地的土地充满感情,他不忍离这里太远。

眼前的井下不是儿时遇见的井下,国有大矿的现代化设施让他觉得新奇。一台台庞大的采煤机械发出的轰隆声,在地下合奏出现代工业的交响曲。在一个个岗位上操作值守的工友,像螺丝钉,铆在那里。而他,与这些格格不入。他是一个新加入者,身上还没沾满油污和煤尘。他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喧腾。而这些,不为他知,不为更多的人知,好像这是地下的秘密。是的,这些矿工就是这样在地下不为人知地采掘着乌金。李岩即将成为这里普通的一员,成为这里的追光者。

◆我从北京坐高铁,转汽车,再坐矿上的车,终于坐在李岩对面。自从知道他之后,我急于见到这个年轻人。我曾采访过一些全国劳模,或其他各种获得国家级表彰的人。那些人大多霜染两鬓,面浮波纹。如此年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急切的心情中,包含着我想揭开他成功的秘密,想知道他的成长之路到底如何走过。我知道,没有一个人会平白无故地成功。

坐在我眼前的李岩魁梧高大,憨厚得让人觉得特别有依靠感和信任感。他操着一口方言,开口讲话之前,都会标志性地笑一下,像一个大暖男。可是,当他讲起自己的故事时,却显得很谦逊。他说自己从小不是特别聪明,可一旦下决心努力时,几头牛也拉不回来。他举例说,读高中时,学校分成普通班和预科班。李岩在普通班里成绩排第三,从后往前数。可当他下定决心要考上一所好大学时,他心里的“马达”发动了。一加速,他在全年级800名学生中排到第十九名。这件事让李岩发现自己的一个潜质——只要有目标,就能奔跑起来。

我绝对相信李岩给自己的这个评价。但我还是急于知道他在井下的心路历程。我不相信他会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井下工作。果不其然,李岩对我说,前三个月的井下生活,他都像是在漫无目的地混日子。直到有一天,师傅那句“别浪费了这好学历”,才猛然点醒他。自尊,对于李岩来讲非常重要,他不想被人看不起。

李岩自尊心受挫不是别人造成的,是他自己。他下井后,才知道矿井有六大系统,其中有项重要业务叫“一通三防”,当中的监测监控系统等同于井下的眼睛、鼻子和耳朵,对井下安全至关重要。站在这张由数百个传感器组成的监测监控网前,他就像一只弱小的蜘蛛,不知道从哪根丝能爬到网上去。他默默站在师傅和工友身边,看他们熟练地操作,紧密配合,像在完成一场严丝合缝的演出,而自己就是一个局外人。他也尝试着去配合,比如递一些工具,可不是递慢了就是递错了。虽然那些老工友并没有给他过多的目光,但他还是心里不得劲儿,觉得拖了班组的后腿。他也想像师傅和工友们一样,心领神会间,把工作干得分毫不差。

光想不行。李岩适应井下的节奏后,他的“小马达”又开始发动了。他在四下无人的时候,面对那些设备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标兵的样子。

于是,百米井下多了一个随处可见的身影。这个身影有时在师傅的身后,目不转睛地学习;有时在老工友身边,一遍遍请教问题。李岩把各种岗位技术知识进行分类,然后逐个击破,逐个吸收。

他天天带着问题下井,通过观察、问询、操作、检验,把一个个问号拉直,直到拉成感叹号,然后带着答案升井。每一次下井,他都是去寻找光,而每一次升井,他都觉得光亮就在前方。他的虚心,他的热爱,他的追逐,使他逐渐融入班组。他和同事们的配合越来越顺畅,他也终于有了归属感。

◆我好奇李岩是如何在入职第一年就拿到矿上技术能手这个称号的。他坐在值班室的单人床上,面对我的问题挠了两下头,略微思考之后说:“练!”

2019年底,矿上举办技能比武。经过半年的岗位锻炼,心里已经踏实的李岩准备参赛,和高手们过招。结果让他意想不到,他获得了第一名,被矿上评为技术能手。荣誉来得有些突然。那天夜里,李岩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汗水总会浇灌出花朵,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想,如果再努力一些,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有了新目标,李岩又开启了奔跑之路。

讲述到这里,我觉得我和李岩的交流才算刚刚进入主题。原本觉得遥远的他,开始带着一路风尘离我越来越近。我发现,这次比武像一个分界点。之前的他只是为尊严努力,而之后的他已经开始肩负起什么。

随后的故事印证了我的判断。2020年,李岩代表公司在内蒙古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荣获“安全仪器监测工”优秀选手称号。但这个荣誉让他高兴不起来。原来,他的能力在单位可谓“一览众山小”,可这次出去比赛,让他意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自己和行业优秀的人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己矿和其他矿的监测水平也有明显差距。要想把水平提上来,必须把井下和地面结合起来。

从李岩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他的焦急,还有作为本矿技术带头人肩上的责任。为方便工友们日常学习智能化设备系统知识,提升操作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李岩开始查阅大量资料,他要在地面完成井下模拟。经过一次次组装、调试,他和工友们终于在值班室搭建了完全模拟井下的一套设备,他想用业余时间把这块短板补齐,避免井下和地面“两张皮”。

我对李岩的采访就是在这个既是值班室,又兼操作功能的简陋房间里进行的。我像进入了一个缩小的井下操作平台。凡是不懂的地方,我就让李岩在这套系统上演示。我们的对话就在边做边讲中进行。确实如我所见,这套系统可供他们班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探讨、学习。李岩欣慰地告诉我,这套模拟设备对班组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升有很大帮助,在之后班组员工参加的各项比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图片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鸟瞰图

2020年,李岩迎来入职以来第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一次重要机遇。这一年,他当选班组长。他在整个班组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当时班组的情况是技能水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入职一年多的普通员工被推到了管理岗位,李岩又出现了不适。这是一年前他不曾想过的事情。他原本只想默默成长,让时光一点点把成长变成成熟。如今,挑战就这样摆在了面前。这种挑战并非人员不好管理,而是岁月还没有给他太多经验沉淀。只有技术是他看家的本事。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当你被机遇选中,推上这个位置时,不行也得尽快让自己行起来。李岩知道,遇到困难也是遇到了解决困难的机会。生活中有学问,工作中也有。只有通过向生活和工作这两位“老师”虚心请教,才能让自己更好。李岩知道好的管理就是有情的领导和无情的制度相结合。于是,通过班组例会讨论、队领导审核,李岩把一套适合他们班组的管理办法——“2232班组管理办法”摆在了大家面前。这个具有制度性的规范,一下子让班组成员干有了方向,做有了标准。他们还惊喜地发现,每个人的特长都能充分发挥。这个时候,工友们开始重新关注李岩——这个大学生不仅在技术上有一套,在管理上更有一套。

李岩“上位”后,成效很快显现出来。通过正向激励,他们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材料消耗为目标,先后实施了多个科技创新项目。一年时间,累计节约生产成本30余万元。不仅如此,他还结合工作发表了2篇科技论文,申请1项专利。通过定期技术比武,把班组所有人员都“鼓励”成了学习型、技能型人才。领导觉得“用对了一个人,带火了一群人”,同事称赞“大学生就是大学生”。

一年下来,李岩带领的班组变化巨大:矿级优秀班组、公司级金牌班组,队内、矿内先进工作者,公司级岗位作业流程竞赛一等奖、公司监测监控工技术比武一等奖,国家能源集团青年岗位能手、国家能源集团青年技术能手、陕西省技术能手……一时间,这个班组群星闪耀,犹如一把把火炬照亮了乌兰木伦煤矿。李岩无疑就是那个点燃火炬的火种。

图片

李岩带领班组人员作业

当然,无论从哪个层面讲,李岩是服众的,例如他的工作态度。一次,李岩的班组遇到一个棘手的故障:一个传感器在掘进队早班检修时一切正常,可是一到生产时,就无规律地闪断,时长时短。这种情况引发监控系统闭锁断电,严重影响生产。可排查后,设备和缆线全部正常。几番下来,这故障就像在和李岩玩捉迷藏。

找不到具体原因,就拿不出有效方法,安全隐患就排除不了。李岩的执着劲儿上来了:如果找不到故障,找不到解决办法,那就不升井。那天,李岩值守在井下10个小时,细致查找闪断原因。

就当李岩感觉快要崩溃时,他发现,只要梭车走到工作面的传感器附近时,故障就会发生。而当梭车离开,又会显示正常。抓到“真凶”了!他豁然开朗,马上联系研发人员。原来,是变频式梭车磁场干扰了传感器,才造成故障。于是,李岩根据现场情况提出建议,然后将此类问题彻底解决。

那天升井后的李岩,比获奖时都兴奋。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只要碰到问题,就坚持去解决,只要肯下功夫,每个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那天升井洗漱后,李岩心里亮堂堂的。他问几个一同参加战斗的工友,可饮一杯无?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2023年9月。这一年,在李岩的生命中注定成为与众不同的年份。

这一天下午,我与李岩聊得最多、最为深入的,是这一年的一场全国性比武。我对他所讲的专业是陌生的。他走到操作台上为我当场演示,让我真切地知道这场比武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李岩明确地告诉我:“为了矿工的尊严,为了集体的荣誉。”

比武的消息像长了无形的翅膀,不知道是哪天传到矿上的。只是当李岩接到代表矿上出战的任务后,他的周身就成了拧满劲儿的发条。李岩从接到通知一直到比武,3个月的时间,一天也没休息。

我的眼前出现他讲述的画面:只要回到家,他的爱人就抱着孩子躲出去,给他创造学习环境,比武成为全家人共同的目标。李岩包里装着的理论学习册共有795道题,每天他都会至少做上一遍,有时上厕所也要复习,甚至被爱人提醒该出来了才意识到学习已经“中了魔”。李岩把接线盒拿回家,下班后的时间全在反复练习。由于要用拇指和食指扒掉光缆上面的硬皮,他这两个指头上结满了厚厚的茧子。而这样一组训练,他几乎每天都要做六七遍。

李岩的儿子三岁了,他在这个年纪可能还不太懂父亲为什么如此拼命,但是他已知道心疼父亲。好几次,孩子摸着李岩手指上的水泡心疼得直哭。李岩停下来,把儿子揽在怀里,用那由于训练变得粗糙而又无比灵活的手抚摸着儿子。他不想给儿子更多的解释,他相信儿子在长大后能够理解他为梦想的奋斗。

有一天,母亲忍不住把李岩训练的设备推到一边,她带着疑惑的哭腔对李岩说:“儿子,咋着都能活下去,真没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李岩坐在椅子上听母亲说完,等她的情绪平稳下来后,再继续操作。母亲便不再吱声。其实,母亲是支持他的,只是更心疼他。

而李岩的爱人与母亲不一样。从得到消息第一天开始,她就和李岩站在了一起,成为他最有力的支持者。每天,她都会把李岩要做的理论题准备好,然后开考。等李岩能够准确无误答出每一道题后,她又拿出了计时器。于是,才有了李岩参加全国大赛时,理论答题一分未失的成绩。

提起李岩,他的一位工友轻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我也像他那么下功夫,我也可以。”继而,他又叹了一口气:“可是我确实做不到。这苦不是一般人吃得了的。”

画面回到2023年的比武现场。

比赛规定选手要在50分钟内完成9台设备的操作。几十名选手按9个人一组分头操作同样的设备,根据完成时间和标准打分。经过公司级、集团级比赛的层层选拔,李岩以集团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国家能源集团跻身赛场。

比赛前一天夜里,平时睡眠很好的李岩睡不着了。虽然很困,却有些焦虑。他一遍遍地回忆着已经演练过上千遍的比赛流程。每一个细节都像流水一样自然地呈现在他的眼前。他太渴望赢得这次比赛了。他代表的不是自己,是集团,是千千万万一线矿工。最懂他的还是妻子,平时李岩睡着了会打呼噜,而这一天一直到了凌晨,她发现李岩躺在床上虽然不作声,鼾声却没有响起。在黑暗中,李岩听到了妻子的声音:“不管比成什么样,你都不会有遗憾。努力过了。”李岩紧绷的神经忽然被这句话安抚了。是的,努力过就好。老天终会眷顾努力的人。

比赛准时开始了。第一项理论答题。这已经不是问题,李岩只需要一个结果:100分。在这个科目上,他已经领先多数对手一步了。

第二项是实操。进入考场后,眼前的设备都是那样熟悉。这种熟悉中竟然带着热烈的亲切。这些设备就是和他日日夜夜打了3个月交道的朋友。一手迅速地操刀,另一手用两个手指作尺准确地量出20厘米,精准地切向电缆,电缆顺从地滚动一圈,整个环切顺利完成,满是老茧的拇指和食指用力捏合电缆前端,爆发着腕上的力量,那一段硬硬的塑料皮就成了一个圆筒被握在了手里,几种不同颜色的光缆就呈现在了眼前。再然后就是不同型号大大小小的内角螺丝刀,变幻着在操作台上有序地钻进一个个适当的位置。场上裁判是不能言语的,但不妨碍他们的目光中透着惊奇。这个高大的年轻人,这个魁梧得会让人误以为是一介武夫的选手,两只手竟然如此灵活。他的两只手能同时按不同方向转动和使用工具,一个个小线盒在他的手中变幻着姿势,转眼工夫竟然像工艺品一样呈现在台面上。

李岩的目光专注地盯着眼下的设备,这些都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也是给他带来生存、带来尊严、带来荣耀的战友,此时,它们顺从地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哪怕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比赛,李岩对自己还是有相当把握的。50分钟的规定时间,他夜以继日练得40分钟便可完成全部科目。他虽然相信自己,却不知道对手们会是如何。但他知道自己已经练到了极致。

还差最后一项设备操作时,李岩开了小差,他的目光溜向了其他人。只是那一眼,他发现自己已经领先了本组对手。就是这一眼,让他的心慌了起来。他感觉胜券在握了。也就是这一想,他的手抖了起来,操作起来竟然有些别扭。结果,平时只需要40分钟完成的科目他竟然用了45分钟。这也让他自责不已。第二名的选手用时47分钟。那次比赛,有些选手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所有科目。

在第23届全国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示范赛中,李岩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个人金奖”。在比赛结束返回单位的路上,李岩摇下车窗,闭上眼睛,让风轻轻地吹到脸上。那时,所有准备的时光又铺展在了他的眼前,他却还是感觉得到手指上一层层老茧下曾流血的疼痛。

◆我的眼前就坐着这样的李岩:2024年1月,获评国家能源集团工匠、首席师;2023年9月,获第23届全国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示范赛金奖;2023年4月,获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2022年度青年岗位能手;2023年2月,获评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2022年度“金牌班长”;2023年1月,获评国家能源集团工人标兵……

采访结束前,我问了他一个想了好久的问题:“你已经足够成功,还有什么样的梦想?”

李岩不假思索地告诉我:“我只是在这个领域获得了成功。我觉得不能只会一种技能,我想再多学一些其他技能,成为多面手。”

我心中一跳,原来我刚刚采访的李岩,竟然只是一个侧面、一个截面,或者是一个开始。

我知道李岩要在最好的年华里展现出最美的模样。于是,我看到他一直在执着努力着。而他奋斗的青春正在百米井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因为他是一个追光者。

标题书法:张雨翔 图片:郝文婷 提供线索及协助采访:陈遥、王超)

记者:胥得意

来源:中国煤炭报7月25日八版 原标题《追光人》责任编辑:徐姚

编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