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评论】
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许多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久前发布的《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已突破1.9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其中,网络游戏作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不容小觑。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及其潜在影响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并非全然负面。适度的游戏活动可以提供娱乐放松、提升社交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认知发展和策略思维。然而,过度沉迷于游戏则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学业成绩下滑、社交能力减弱、身体健康受损以及心理问题等。特别是在假期期间,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频率的显著上升,更加剧了这些问题的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国家和游戏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并对游戏时长和充值金额进行严格限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然而,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未成年人和他们的家长对此有何看法?为了深入了解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实际行为和家长的态度,我们特别推出了《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现状调查》问卷。这份调查旨在收集8至18岁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真实反馈,全面呈现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现状,分析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技术动因,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此次调查不仅关注未成年人自身的游戏行为,还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对孩子游戏行为的监控和管理措施。家长是否了解孩子的游戏习惯?他们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限制措施或是进行更好的管理?家长对现行防沉迷政策的效果评价如何?
我们诚邀广大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积极参与这次调查。通过你的参与和支持,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真实行为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和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