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林晓晖
一觉醒来,在手机上读取睡眠报告:时间是7小时53分,其中深度睡眠长达1小时7分;
抬起手腕的这一刻,智能手环实时监测:你的心跳是66次/分,呼吸16次/分钟,有氧适能偏低;
走上体脂秤,今天比昨天重了0.4kg,因此今天的热量摄入目标是1300大卡,建议比昨天少摄入200大卡。
……
数字化的时代,记录、追踪自己的健康数据早已变成一种生活日常。
根据《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达到910万台,同比增长54.1%。除此之外,体脂秤、睡眠监测戒指、智能手环……各类的可穿戴设备纷纷涌现,数据更丰富,管理也更精细,我们离健康的距离更近了吗?
手机界面上显示的运动数据。 图源苹果官网
被量化的健康
“还剩500米,离‘合环’只有‘一步之遥’了。”在智能手表上设置每天步行3公里,却在一天快要结束时还没完成运动目标,这时候,小冯一般选择在小区里多绕上几圈。很快,“您已经合上了全部三个圆环!保持这个节奏。”手表发来祝贺,圆环齐齐闭合,一朵绚烂的“电子烟花”点亮屏幕,她这才心满意足地上楼。
紧接着,系统推送来今日的健康报告,不仅包括心跳、呼吸频率、血压等生理体征,运动的时长、消耗的热量等诸多类目也同时呈现。经由传感器和算法,人们一天的身体状态被量化成一个个数字。
“完成每日目标,或是特定任务,就能领取一枚漂亮的电子勋章。”这也是小冯坚持锻炼的动力之一,“一个月后,回看每天打卡完成的界面,看集成的勋章墙,会有种特别的充实感和成就感。”
“可穿戴式健康App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健康管理新形态。”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童昱告诉记者,用户大部分是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这些健康app不仅仅是记录和追踪。它内嵌‘庆祝仪式’和‘漂亮奖章’等奖励机制,开拓了多元的社交功能,为用户了解、判断自己的身心状态提供依据,并帮助他们培养一种长期性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更多的使用者表示,这些清晰可视的数字也意味着一种确定性的回报,进而催生一种自控力。
“从一开始骑行匀速17.5km/h,后来慢慢提升,现在最好的数据是24 km/h。”同样是智能手表重度使用者的小孙告诉记者,正因为数据被量化,才能观察到自己身体动态、或是累积的变化。看着自己在里程,速度上的提升,微小的进步也肉眼可见,这些正反馈能让我坚持下去。
量化式的生活能带来一种令人安心的“掌控感”,但也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我们的“数据焦虑”。
Apple Watch内设置的运动奖章。受访者供图
焦虑从何而来
“今天一不小心没合环怎么办?”
在社交媒体上的运动打卡话题下,我们发现,大量讨论关注的重点不是运动本身,而是如何确保打卡,得到那个完美的圆环。
有许多网友分享补救的经验,比如“如果今天没完成目标,就把系统时间调成昨天”,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不想走路也可以通过摇晃手机来增加步数”……
每时每刻,我们被数据包围,我们开始信任数据、越发依赖数据,直到重点开始失焦——“不记录运动轨迹就像白跑了”“健身不带表,等于没健身”。
在记录运动状态三个月后,小冯卸载了这个健康APP,因为工作忙碌,她有一阵子没能完成运动计划,看着未能闭合的圆环,产生了一种自责和失败感,“实在不想看到坚持积累的徽章和圆环因自己的‘半途而废’而终止。”
另一种焦虑,则是来自对数据的过度关注和错误解读。
从起床开始评估睡眠质量,根据APP提供的饮食建议精细制定每日食谱,再到强迫自己完成每日的运动指标……数据可以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牵引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心率快了,血氧低了,深度睡眠时间太短……设备偶尔出现的反常数据,都容易引发焦虑,带来压力。这主要因为,这些可穿戴设备只能生产数据,缺乏对数据的个性化精准解读。
童昱对此解释,“日常的可穿戴设备监测的数据和医疗级别的是有差距的,虽然可以测量基本的生命体征,但是通常起到的是对非正常状况的提醒。“就像体检一样,给你一个信号,至于判断,需要更全面的信息并交给专业人士。”
科学解读数据更重要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APP传递了一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观念,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健康。”童昱说,而对于使用者而言,让健康数据价值最大化有个大前提——人们要知道怎么去正确看待它。对数据的科学解读比数据本身更重要。
几位使用体验感良好的受访者均表示,“关键是设置一个合理的目标。”
系统、算法所倡导的是一种标准化的、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但这并不一定适合生活在具体场景中的个体。“当我们用外在的量化标准去计算身体需求的时候,不要忘了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未来,这些可穿戴设备的厂商可以对接起医疗机构或数智健康医疗企业,针对每个个体的身体情况及医疗数据,提供更专业、准确的解读。”童昱对此补充。
归根结底,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技术的想象是不同的。
量化数据容易将人的体验扁平化,但鲜活的生命体验注定是复杂、多样,它的样貌不能被简单的数据描述。
就像运动带给你的快乐和不能通过步数和轨迹完整呈现,在书籍和音乐中得到的感触不能由阅读和听歌时长衡量……生活本身并非构造于代码、算法、传感器,而是那些在跑步时嗅到的花香,感受到微风细雨,望见日升月落的时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