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
孙家栋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他是中国航天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负责制造中国的第一颗地球卫星,填补了中国人造卫星技术的空白。作为国际科学院院士,他的成就印证了对科研技术的不懈追求。同时,作为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的高级顾问,他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航天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这位航天领域的杰出人物,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元帅”的孙家栋。
倾力研制导弹
青年时代的孙家栋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58年4月,在苏联取得学业成就的孙家栋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开始从事导弹研究,并参与了苏联“P-2”导弹的仿制和改型设计工作。
然而,1960年中苏友好关系破裂,苏联专家迅速带走了所有资料。当时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的孙家栋与同事们共同面对前方困境,团结一致,携手应对挑战。1960年9月,中国成功使用自行生产的液氧和酒精作为导弹的氧化剂和燃烧剂,将苏联制造的“P-2”导弹成功发射入空。
同年11月5日,他参与的中国首枚仿制近程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划破了广袤的神州天空,开辟了导弹领域的新篇章。此后,孙家栋的卓越才能逐渐引起时任五院院长钱学森的关注,不断被分派重要任务以加强培养。
1966年10月27日,他参与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二号”携带原子弹从甘肃酒泉发射,精准命中新疆罗布泊的目标塔,使中国成为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极大推动了军事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在世界列强中留下了显赫的声名。
从导弹研发到卫星设计
孙家栋(右二)在卫星测试厂指导工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7年,钱学森亲自推荐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此之前,中国在卫星研发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孙家栋曾说:“第一,不知道这事怎么干;第二,大家都没干过;第三,你干这件事情,要用的东西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尽管面临着困难重重,但他并未被击倒,与同事们迎难而上,攀登这座险峻的高峰。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启了卫星研发的新篇章。孙家栋为之感到自豪,因为东方红一号比其他国家首次发射的卫星重得多,达到了173千克,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
同时,它还携带着无线电发射机,连续播放着歌曲《东方红》长达20天。即使隔着遥远的距离,仍能传回地面,让大家聆听到激励人心的《东方红》歌曲。这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成就,背后离不开孙家栋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
成就中国探月梦
总设计师孙家栋(右二)与同事们
在发射现场指导“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
2000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多次与孙家栋合作策划,制定了未来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布局。随后,两人又与欧阳自远院士,共同商讨了探月工程的实施事宜。到了2004年,祖国的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而孙家栋则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
尽管年届75岁,头发斑白,但他毅然承担起沉重的责任,肩负起国家使命,只因内心深处燃烧着报效祖国的热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他提出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不同阶段的规划方案,并为该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路径制定了计划。
2007年11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地面控制中心,首次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近月制动,最终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直至2019年,该项目已成功发射了4颗卫星,完成了环月任务并拍摄了月球背面照片。中国在航天领域再次取得重大成就,紧追世界领先地位。孙家栋和其他中国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开启了探月之梦,实现了祖国伟大征程的一部分。
孙家栋一生勇往直前,敢于挑战困难,取得了卓越的航天发展成就,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铭记下中国的传奇。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