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失去的机会

近些年大家都在搞“去风险化”,美国希望把重要产业链转移到本土及盟友境内,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以及一些富裕的中东国家则试图寻求建立一套非西方主导的备份经济体系。

拜登上台伊始,曾下令对影响美国经济稳定的关键矿产、大容量电池、半导体和药品等四个领域的供应链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加工了85%用于高科技设备的关键矿物,同时拥有全球77%的电池制造能力。

为了避免对中国的严重依赖,拜登政府的首选自然是制造业回流美国,但平心而论,美国人富贵了这么多年,已经不太适合搞传统制造业了。

2023年秋天福特、通用、斯特兰蒂斯三大车企工人联合大罢工的场面历历在目,十几万人停工长达六周,造成直接损失约50亿美元,最终迫使三大车企涨薪25%。

这种投资环境除了台积电谁还敢去呢?

不仅如此,拜登积极寻求的“友岸外包”政策也不太成功,因为他的好兄弟欧盟其实半斤八两。

坊间流传着一句玩笑话:法国人一半的时间在休假,另一半时间在罢工。

纵观过去几年全球产业链的调整,美国最成功的“友岸外包”发生在墨西哥——2023年1月至6月,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所占比例十五年来将首次被墨西哥超越。

美国对于墨西哥还是十分放心的,毕竟就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图片

美墨边境的铁丝网

然而除了墨西哥之外,美国基本上忽视了拉美后院的其他国家。

一位西方学者称:

“美国未能在商业或战略上与拉美国家接触,错失了加强国家产业安全的机会,浪费了固有的地缘政治优势,当谈到边境以南的国家时,一些美国领导人浮现在脑海中的只有铁栅栏。

美国未能将拉丁美洲实质性地融入美国的供应链,并继续在更远的地方寻找经济盟友。

而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认识到拉美的潜力,它正在迅速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关系,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120亿美元扩大到2022年的近5000亿美元,中国的采矿和炼油公司已经采取行动,锁定了对该地区自然资源的获取……”

在介绍完现状后,该学者进一步分析道:

“欧洲永远不会成为关键矿产的强大来源,也不会成为半导体或电动汽车的主要供应商。

除澳大利亚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盟友也没有大量关键矿产储量,而且要撬动亚洲范围内的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医药供应链不受中国影响将非常困难。”

与欧洲和亚太盟友相比,拉美劳动力成本低、矿产资源丰富、距离美国较近(不存在长途物流的问题),且美国早就跟11个拉美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美国却一直忽视“枕边人”,真是太可惜了。

图片

前文介绍过美国的“底线思维”——守住“四分之一球体”,尽可能保持美洲大陆的自给自足。

图片

巴西圣保罗。整个南美洲的GDP大概是4万亿美元,其中巴西占了一半。中巴双边贸易连续四年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连续13年保持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长期以来,美国视拉丁美洲地区为自己的“后院”,随着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迅速增强,美国出现战略焦虑与政治担忧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以此为鉴,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图片

规划宏伟的泛亚铁路,目前已完成了中老铁路的建设。

东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庞大经济体,总人口约6.72亿(墨西哥只有1.2亿人口),2022年GDP总量3.6万亿美元,人均GDP约5300美元。

若视为单一实体,东盟将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紧随美国、中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与南美洲相当,超过印度或非洲。

东盟一共有十个国家,按照加入顺序排列如下:

1961年,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创立原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加入东盟。

1984年,文莱加入东盟。

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

1997年,老挝、缅甸加入东盟。

1999年,柬埔寨加入东盟。

抛开体量非常小的文莱和新加坡不谈,原东南亚八国是“4:4”的局面。

前四个组建东盟的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立场上亲美,他们1967年结盟的目的是为了一同抵御社会主义阵营的攻势。

后四个加入东盟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立场上反美,直到冷战结束后的1995年才陆续加入东盟。

不过按照最新的情况,目前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基本采取了中立姿态,东盟内部的亲美派其实只剩下一个菲律宾。

以拜登划分阵营的“民主峰会”为例,东南亚地区几乎全部被抛弃——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等均未被邀请,连美国的重要盟友新加坡也被排除在外。

图片

雅万高铁由印尼-中国高速铁路公司运营,列车使用基于中国铁路复兴号CR400AF型电力动车组的改型,是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图片

东南亚黄金旅游线路上的“新马泰”三国已全部对中国公民免签,尤其是新加坡,成为第一个对中国免签的发达国家。部分富豪看好新加坡其实是一种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两边押宝、对冲风险的做法,与移民美国、加拿大、澳洲存在本质不同。

综合来看,东南亚具有太多太多优势。

它在意识形态上或亲华或中性,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方面相当于2011年左右的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超过一般南美或非洲国家,而且距离中国非常近,方便进行高密度的经济人员往来。

与失去经济发展潜力、动荡不堪的拉美地区不同(拉丁美洲经济体在过去十年中平均增长不到1%),东南亚近些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值得中国在外交、经贸等领域仔细耕耘。

如果说《中国的“上签”》是把目光锁定在整个亚欧大陆,那么东南亚可以认为是一招“起手式”。

尤其考虑到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红海、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航道特殊时期非常脆弱,把一些关键产业链和重要的贸易关系留在身边就显得至关重要。

南海毕竟看得见摸得着,以目前中国海空军的实力足够保障域内安全与稳定。

在一个风高浪急的时代,经济安全从离家更近的地方开始,如果肥水一定要外流,那就流到离家比较近的地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