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合成生物学竞赛常规赛队伍专题之Shanghaitech-China团队丨点亮未来:合成生物光源“蓝藻灯”

2024年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第21期《常规赛科普专题》文章来自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China团队,题为:点亮未来:合成生物光源“蓝藻灯”

点亮未来:合成生物光源“蓝藻灯”



人类历史上对于照明的需求一直存在,我们的祖先就渴望在漆黑的夜晚拥有能够有效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光源,从而摆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循环。于是,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能工巧匠为得到更好的光源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开发出煤油灯、白炽灯、LED灯等照明工具,推进了人类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对光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照明已成为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耗量就达到了15.7亿吨,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消耗量则达到了1827亿立方米,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照明用电消耗量占中国总用电量的10%-12%。尽管如今广泛使用的荧光灯和LED灯在节能方面有很大优势,但其在生产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涉及汞、锑等危险的金属元素,仍然存在一些环境和健康问题。即使是太阳能灯也并非完美,不考虑维护和辅助材料的使用,生产1kW光伏板就需要消耗5800至6000千瓦时的电力。由此可见,开发出更加绿色环保的照明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进化的奇迹给予了我们启示和希望:中国东海沿岸常常会出现被称为“蓝眼泪”的梦幻现象,这种现象由多种夜光藻引起,其胞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当夜光藻受到海浪等强烈扰动时,荧光素酶会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反应产生激发态的荧光素。在荧光素返回基态的过程中,它会释放出浅蓝色的荧光。于是我们想象,如果能够将这种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又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光能的藻类用于照明,就为减少由于照明导致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供了理想的方案。然而,困难在于这种藻类的大量繁殖与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有关,普通的培养条件不易使它们成为可靠和持续的光源。合成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可以将荧光素相关基因整合到常用的表达系统中,创造出人工的夜光藻。


我们利用发光细菌中常见的luxCDABE基因簇来实现自发光。luxA、luxB分别编码荧光酶的两个亚基,长链醛、还原黄素单核苷酸(FMNH2)和分子氧被会荧光素酶(LuxAB)转化为相应的长链酸、氧化黄素单核苷酸(FMN)和水,并发出约为 490 nm波长的光。luxC、luxD、luxE分别编码依赖NADPH的脂肪酸还原酶、酰基转移酶和ATP合成酶,三者共同构成脂肪酸还原酶复合体,产生长链脂肪醛作为发光反应的电子供体[1]。发光所需的物质基本上存在于所有需氧生物体的细胞质中,因此表达 luxCDABE 操纵子的细菌会自发发光[2]。


图片

图1:luxCDABEGF基因发光原理


luxAB在氧化过程中会发出蓝光(490nm),可作为报告基因用于微生物实验,但这种荧光比较微弱,不足以用于照明。通过添加荧光蛋白、luxF和luxG能够显著增加荧光强度。当荧光蛋白cp157Venus与LuxB蛋白的C端融合时,由于LuxA、LuxB和cp157Venus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Lux操纵子系统的发光强度增加,光的波长也发生了变化[3]。我们还添加了luxF和luxG基因来提高亮度,luxF会通过与荧光素酶抑制剂结合来提高荧光素酶的活性[4]。luxG 则有助于循环利用额外底物 FMNH2 用于发光[5]。在大肠杆菌表征实验中我们将最初的luxCDABE操纵子、黄色荧光蛋白和luxG、luxF进行组合,发现荧光强度达到了luxCDABE的1.6倍。


除了更好地实现荧光功能本身外,我们还希望使“蓝藻灯”变得“智能”,即能够在进入夜晚后自动开启,在白天自动关闭。幸运的是,作为光合自养生物,蓝藻具有固有的生物钟节律系统。通过一系列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磷酸化修饰,启动子PkaiBC能够以大约24小时为周期产生振荡输出[6,7]。通过将lux发光基因簇连接到PkaiBC的下游,就可以实现荧光基因的昼夜节律表达。

图片

图2:利用节律启动子实现自发光振荡输出


作为光合自养生物,蓝藻的能量代谢在很大程度上用于自持,在夜间维持大量外源蛋白的表达十分具有挑战性。因此“蓝藻灯”还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代谢以满足荧光发射需求。通过表达针对编码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基因Glgc的sRNA,可以减少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ADP-葡萄糖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更多的物质流入蔗糖合成,提高光合效率[8]。我们还了解到蓝藻中丙酮酸浓度远高于乙酰辅酶A,这表明存在着显著未开发的代谢潜力。通过表达丙酮酸脱氢酶,可以将更多的丙酮酸分解为乙酰辅酶A,从而释放出这种未开发的代谢潜力[9]。

图片

图3:蓝藻代谢通路调整


综上所述,通过将荧光素相关基因整合到蓝藻中,并结合生物钟节律系统和调整代谢途径,可以创造出一种具有自发光能力且受节律调控的生物光源,它不仅具备较高的亮度和多样化的发光颜色,更重要的是它完全摆脱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是一项能够固定二氧化碳的“负碳”技术。合成生物光源“蓝藻灯”可为照明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和无限可能,我们对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充满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开发出更加绿色环保的光源,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点亮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4] Brodl, Eveline, et al. “The impact of LuxF on light intensity in bacterial bioluminescence.”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 vol. 207 (2020): 111881. doi:10.1016/j.jphotobiol.2020.111881.

[5] Nijvipakul, Sarayut, et al. “LuxG is a functioning flavin reductase for bacterial luminescence.”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vol. 190,5 (2008): 1531-8. doi:10.1128/JB.01660-07.

[7] Chavan AG, Swan JA, Heisler J, Sancar C, Ernst DC, Fang M, Palacios JG, Spangler RK, Bagshaw CR, Tripathi S, Crosby P, Golden SS, Partch CL, LiWang A. Reconstitution of an intact clock reveals mechanisms of circadian timekeeping. Science. 2021 Oct 8;374(6564):eabd4453. doi: 10.1126/science.abd4453. Epub 2021 Oct 8. PMID: 34618577; PMCID: PMC8686788.

[8] Li, S., Sun, T., Chen, L., and Zhang, W. (2021).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Artificial Small RNAs for Gene Regulation and Carbon Flux Redirection in Photosynthetic Cyanobacteria. Methods Mol Biol 2290, 229-252.





作者:

王浩宇 徐亮

关于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

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指导并主办。


创新赛聚焦合成生物学领域,汇聚全球领域内领军专家学者,面向对合成生物学有热情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在读硕士研究生,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展现自身创新力的创智、创造平台。


创新赛践行合成生物学“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理念鼓励当代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索合成生物学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同时为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培养后备生力军。


时不我待,快来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