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保存28年的病历,牵出15批援纳中国医疗队的温暖故事

1996-2024,中国-纳米比亚。
28年,一代又一代中医人来到纳米比亚。
“What?Dr.Ni Feng?!”
第15批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李邦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能在纳米比亚一位患者的病历本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签名……
2024年一个平常的早晨,第15批援纳米比亚医疗队准时在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卡图图拉医院针灸科开诊,队长李邦伟打开诊间的门,准备好迎接一天的工作。
第一位进入诊间的女士身材高大,有着一头醒目的紫色头发。“你好~”,在纳米比亚听到这种熟悉的打招呼方式,医生们就知道是Augusk Schmalzriedt女士来了。几个月前,她因为背部疼痛来门诊寻求中医的帮助,在进行几次针灸治疗后顺利痊愈。让李邦伟想不到的是,Augusk Schmalzriedt和中国医疗队的渊源远不止于此。
保存28年的病历
连接两代援纳中国医疗队
治疗过后,Augusk Schmalzriedt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一本“时光纪念册”:“医生,我把保存了近30年的病历拿来了,上面记录了我第一次来中国医疗队看病的情况”。
队长李邦伟翻开病历,首页上显示初诊时间为1996年5月10日,再往下看,接诊医生为“Dr.Ni Feng”。
图片
“Dr.Ni Feng”?!
李邦伟又惊又喜
这世界上竟有这么巧的事!
李邦伟激动地告诉Augusk Schmalzriedt女士,这位28年前为她治疗的倪锋医生是第一批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也是自己在中国的同事,现在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统疗法中心的主任
在万里之外的卡图图拉医院看到同事的签名,李邦伟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一本跨越28年的病历,让援纳中国医疗队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精神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具象化。李邦伟立马拍了照片发回中国,想把这件事告诉“Dr.Ni Feng”。倪锋主任看到这份泛黄的病历,记忆的碎片渐渐清晰、聚拢,时间一下子拉回到28年前。
1996年,针灸治好了她的“网球肘”
她与中国医疗队的故事从这里展开
Augusk Schmalzriedt退休前是一位语言老师,在纳米比亚教授英语、德语、南非荷兰语等三种语言,工作中需要经常写板书。1995年,她患上了网球肘,疼痛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工作,当地医生建议Augusk Schmalzriedt手术治疗,但手术的创伤和预后的效果,让Augusk Schmalzriedt下不了决心。
1996年春天,浙江派出第一批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倪锋主任回忆道,那会儿互联网还在起步阶段,信息很落后,当地群众也不知道中国来了医疗队。在大使馆和当地媒体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得知中国医疗队在卡图图拉医院门诊,慕名而来。Augusk Schmalzriedt就是那个时候找到中国医疗队寻求帮助的,她可以算是中国医疗队在纳米比亚的第一批病人。
她的首诊医师正是倪锋。倪锋仔细查看了Augusk Schmalzriedt网球肘的情况,告诉她,“治疗网球肘是针灸的强项,不用太担心,会好起来的。”听了倪锋的话,Augusk Schmalzriedt对针灸治疗充满了期待,她表示会全力配合治疗。一边是素昧平生的年轻医生,一边是无条件信任的当地患者,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针灸治好了Augusk Schmalzriedt的网球肘。也正是这一次治疗,让Augusk Schmalzriedt对针灸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此后她每次出现腰痛的情况,都会第一时间找到中国援纳米比亚医疗队进行治疗。
退休后,Augusk Schmalzriedt非常热爱运动,今年76岁的她,每天坚持行走8公里,还成为了一名体操教练。4月,Augusk Schmalzriedt突然出现了左脚疼痛的情况,在当地医院拍片显示左侧第二跖骨骨折,医生为其进行了护具保护,没有进行手术,两个多月过去了,Augusk Schmalzriedt左脚疼痛没有好转,于是她选择再次来到中国医疗队门诊,寻求针灸治疗。
看不好的病,找中国医生
这句话正成为越来越多纳米比亚人的共识
“人虽然换了,从‘Dr.Ni Feng’变成了‘Dr. LEE’,但是针灸的疗效没有变!”几次治疗后,Augusk Schmalzriedt左脚的疼痛基本痊愈了。这次来,她特意带上了老病历,向第15批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李邦伟讲述了这个温暖的故事。
图片
“几次听她说起喜欢艾灸,想自己在家里灸一灸,我就代表医疗队送了她一盒艾条,希望她与援纳医疗队的情谊能一直延续下去。”李邦伟说,近期,医疗队接诊过不少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老患者,经常听到患者讲述他们与中国医疗队、与针灸的故事,他们遇到身体不适,首先想到来中国医疗队寻求帮助,有时也带家人来针灸。
图片
李邦伟在为患者治疗 医院供图
“十年前我在医院听着同事们讲援助纳米比亚的故事,现在我变成了讲故事的人。”李邦伟说。这份保存了28年的病历,它不仅仅是就诊记录,更是当地群众对中国医生的信赖与依靠,是历届援纳米比亚医疗队队员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的传承。病历虽已泛黄,纳米比亚人民和中国医疗队跨越山海的深情永不褪色。
接续守护 生生不息
用行动践行“中国医疗队精神”
刚到纳米比亚的时候,“Dr.Ni Feng”29岁,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墨镜、工装裤是他喜欢的单品。提起Augusk Schmalzriedt女士,他表示还有印象,“她是个老师,很健谈,诊疗过程中常常给我介绍纳米比亚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没想到她还留着当年的病历本。”倪锋说:“在非洲的25个月是一生难忘的。作为非洲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纳米比亚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然,最难忘的还是我们医疗队与纳米比亚人民结下的情谊。”
图片
倪锋(后排左一)1996年在纳米比亚 医院供图
从1到15,一批又一批援纳医疗队员用仁心仁术造福非洲百姓,也让“中国医疗队”成为了“专业”和“信任”的代名词。他们让“中医药文化”在这片西南大陆扎根发芽,生生不息。他们用全心付出和切实的疗效在当地群众中建立了良好口碑,接续守护纳米比亚人民的生命健康,践行“中国医疗队精神”。
1到15,还会有下一个15、25……,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征程上,中国医疗队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