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钱范见证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繁荣——“百件文物说青海”之三十一

 货币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深刻影响着一个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在汉代以前,是古羌人的游牧之地。西汉势力进入河湟地区后,为了长期统治这片疆土,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制度,以加强对河湟羌人的管理。随着大量汉族百姓迁徙至青海,汉文化逐渐与羌文化融合。其中,以五铢钱为主的货币也随着汉人的到来,进入青海。
西汉末年,安国公王莽秉政,力谋开疆拓土,为了实现其“四海一统”的政治野心,决定在青海湖地区设置西海郡,郡下沿青海湖滨设五县,并分设驿站及烽火台。王莽立法50条,违法者即被迁徙至西海郡。此时,中央集权的有效统治正式延伸到了青海湖流域。随着西海郡的设置,新莽时期的货币也逐渐流入青海。
图片
陶钱范。
馆藏于青海省博物馆的王莽新朝“大泉五十”陶钱范是发现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郡故城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它长13.9厘米,宽9.2厘米,厚6.3厘米,夹砂粗陶、呈砖红色。钱范为圆角长方体,层层叠放、底平。范面斜排两行钱样,钱铭为阴文“大泉五十”,是一件制造大泉五十钱币的叠铸陶钱范。
图片
陶钱范。
西汉时期制造青铜钱币普遍采用的是范铸技术。铸钱必须先制作钱范,再将融化的青铜注入钱范,冷却后取出钱币的毛坯,最后加工成钱币。西汉时期,我国的铸币技术已经成熟,为了提高铸钱效率,人们开始制造陶土为原始材料的钱范。与铜范、石范相比,制造陶范不仅成本低,而且只要采用模压工艺,将带有钱币模型的工具在半干的土坯上压印,就能制造出比较理想的陶范,减少了铜范等刻制钱腔的步骤。
图片
西海郡出土虎符石匮。
西海郡故城位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一个重要节点上,是羌中道上一个重要的枢纽。“大泉五十”陶钱范的出土,证明在新莽时期,青海地区很有可能在中央授权下铸造货币,促进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繁荣,也见证了青海地区在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图片
游客了解西海郡历史。
策划:马钧  王丽一;
文字:王十梅;
拍摄:张子赫 王十梅;
制作:张子赫 ;
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编辑:乔明周;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