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东方卫视《斯文江南》第三季的最后两位文化名人——鲁迅和杨绛,都是当代青年十分熟悉和喜爱的,节目组不仅将大量镜头放到演播室外的上海街头,探寻他们在上海的足迹,以及他们的创作和情感之路,也为年轻人设计出了一条“名家定制”版Citywalk路线,让大家能以这种方式,与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寻找杨绛成长的轨迹
杨绛虽然出生于北京,但上海见证着她的成长。9岁时,她随父亲迁居上海,进入当时的教会学校启明女校读书。在《我在启明上学》中,她回忆当年的学校——“我们教室前的长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要经过十几间教室呢!……教室后面有好大一片空地,有大树,有草地,环抱着这片空地。……空地上还有秋千架,还有跷跷板……”如今,启明女校已变身为上海市第四中学,位于寸土寸金的徐家汇天钥桥路,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沉静的气质。
在上海沦陷的岁月里,淮海中路巴黎春天后面的来德坊,是杨绛温暖的娘家。1932年,杨绛考入清华大学,与钱锺书一见钟情,后两人一起赴欧洲留学。杨绛生下女儿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两人于1938年回国,钱锺书在香港下船独自去了昆明任教,杨绛则回到上海,便住在此处。1939年,钱锺书回到上海,在来德坊住了一年后,一家三口才搬去钱家。
在复兴中路573号的小小亭子间里,杨绛和钱锺书住了整整8年。她在这里创作了“爆款”喜剧《弄真成假》和《称心如意》,“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成为小有名气的剧作家。看了妻子创作的喜剧的演出,钱锺书也萌生出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围城》由此诞生。在此期间,杨绛包揽了全部家务,心甘情愿做“灶下婢”,支持丈夫创作,而电视剧《围城》片头那句被无数人引为金句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也出自杨绛的手笔。
1949年,杨绛一家搬到现在长乐路襄阳北路口的蒲园,这里也是他们在上海最后的居所,日子虽然清苦,但每夜与挚友们围坐一桌,也是赏心乐事。
还原“鲁迅先生的一天”
《斯文江南》第一季就已来到鲁迅的家乡绍兴,演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诸多名篇。第三季中,节目组又跟随鲁迅的脚步,一起探寻了他在上海走过的人生最后10年时光,再现他以笔为刃,“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铮铮铁骨和对革命青年的温情关爱。
如今的虹口区,几乎完整保留了鲁迅的工作生活圈:甜爱路鲁迅纪念馆、山阴路鲁迅故居、1927鲁迅内山纪念书局,还有鲁迅生前常去的融光大戏院、胜利电影院等。在节目组的镜头下,现代文学专家许子东带着观众一一走过这些文化历史地标,回望“鲁迅先生的一天”。
民国时期的中国共有170多家电影院,其中140家在上海,鲁迅家附近就有3家,他经常看电影的好莱坞大戏院便是如今的胜利电影院。他曾和好友内山完造、三弟周建人一家、妻子许广平等一起来此看电影,还带着儿子周海婴去看过卡通片。有人整理出了鲁迅当年的电影片单,发现他也是个影迷,经常“多刷”,其中看得最多的是好莱坞的《泰山情缘》。
位于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故居,是鲁迅最后的家。这里按照鲁迅当年生活的场景进行复原,摆设也都是当年的家具,而卧室中闹钟上的时间永远停留在鲁迅去世的那一刻。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当时的鲁迅是左联的精神领袖,内山书店便如同其私人会客厅,他经常在那里与进步的革命青年见面,著名作家萧红、萧军就是在这里与鲁迅一见如故。从鲁迅纪念馆到内山书店的一段路,是鲁迅经常走的,现在,它是年轻人的“恋爱圣地”甜爱路,两边的红砖墙上,涂鸦着各种爱情宣言……
作者/华琪(《上海电视》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