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孩子为师?今晚8点,和李志欣校长一起细读《孩子是个哲学家》丨中国教育报读书会

孩子是未染铅华的纯真。以童心为镜,得以重新看见孩子和自我。
阅读《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用爱和智慧发现孩子,更是发现曾经的自己。
👏👏👏

今晚八点
听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人物
首都师范大学
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李志欣
带我们回顾
《孩子是个哲学家》的精彩
探讨如何以孩子为师
发现更好的自己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进入直播间
↓↓↓
领读人:李志欣

李志欣,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先后荣获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级教育科研创新校长、省级2010年度十大教育创新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三百余篇,已出版《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等十多部著作。

领读书目:《孩子是个哲学家》

图片

在中国教育报读书会中,每位领读名师都会推荐一位“中国教育报读书会种子领读人”作为阅读伙伴,全程陪伴、帮助、指导大家读书;同时,也会选出一位热爱阅读、用心阅读的老师作为“中国教育报读书会阅读之星”。
👏本期共读活动推荐人物揭晓——

图片

中国教育报读书会种子领读人
姜洪博

姜洪博,黑龙江省五常市铁路学校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荣获“五常市教师阅读之星”“五常市优秀中队辅导员”。

她的阅读理念是:和翻山越岭相比,翻翻书页更容易;和呼朋引伴相比,与书交友更真挚。

图片

中国教育报读书会阅读之星
邓月英

邓月英,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实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


她认为,阅读是爱好,是精神寄托,是学习途径。当你对于每本书中的角色,有深刻的理解与共情时,就会从中识得世界之广阔,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无论何时,捧起一本书来,总有那么一段文字,会叩击灵魂,陪伴成长。


回顾难忘的21天读书旅程
一起看看老师们
在这趟心灵之旅中有何收获——

@对折成双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我就意识到这注定是一场自我革新的艰辛蜕变。如同书中所说:教育,事实上也是教育者进行自身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遇到孩子的那一刻开始,你的“看见”就是一种觉醒的信号,但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领悟信号所指引我们的方向,从而行动起来。

@张保平
感谢好老师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读书交流的机会,感谢李志欣老师领读群——每天的分享督促让我能够认真读完《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确实让我重新发现了孩子,他们不仅仅是需要被照顾和教育的对象,更是拥有独特视角、深刻见解和丰富情感的个体。与孩子一起活在当下,是建立深厚亲密关系、促进彼此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个认知对既是妈妈又是老师的我来说至关重要。

@DIFFERENCE: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探索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他们通过游戏、学习、交流,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与孩子一起经历这些成长瞬间,我们不仅能够见证他们的进步,更能从中领悟到成长的真谛——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这些成长哲学,同样适用于我们成人,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苏菲
走着走着,发现孩子才是我唯一的朋友。因为无论做什么,只有孩子愿意一直陪在你身边。其实这也是有期限的,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能力独立生活,依附父母、信任父母、尊敬父母,逐渐长大之后,就会逐渐分离,于孩子而言这是成长的喜悦,于父母而言却是情感的分割。很多父母不愿意放手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习惯了孩子的依附。但是作为父母,是不能只把孩子当作附属品的,从这本书的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尊重孩子,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只有这样才会去理解孩子,才会换位思考,才能有孩子的视角。

@🌙:
读完《孩子是个哲学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孩子的窗户,深刻体会到他们在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和教育我们的能力。我重新发现了孩子的纯真与智慧,感受到了他们对世界的敬畏与欣赏。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育儿方式,学会了以更加耐心和同理心的态度与孩子相处。我认识到,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不仅是他们的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孩子在无形中教会了我如何简化生活,找回乐趣。同时,我对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明白了爱是包容、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控制和期待。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好,并在亲子关系中找到了新的成长动力。

@186****7834
教育的本质其实不是输送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和发掘孩子的潜能,我们应该更注重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自由探究和创造,培养他们的情感和社交能力,这些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浪漫92001

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不过长大的我们忘记了。感恩中国教育报好老师课程,让我们重新做了一回孩子,做了一回自己,寻找到了久违的心中流浪的小王子!

@群群群群群啊🌸

我明白了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的重要性,其实,与孩子相处也是如此。我们给予他们爱却不强制爱,是陪伴而不是强迫。我们不应急于把他们带到成人的世界,而应该平和地再次进入儿童的世界,去体会纯粹,去再次思考梦想和人生。最最最重要的,从孩子身上去学习如何活在当下,面对真实的生活却不焦虑。

精彩内容就在今晚
此前课程回放点击下图收看
↓↓↓



图片设计 | 李下惠

责任编辑|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