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桥为二墩三孔石拱桥,位于琵琶镇杜快农场村9组,南北走向。总长29米,桥面宽4.05米,通高3.49米;拱高2.75米,拱跨4.2米。桥身条石砌筑,拱呈弧顶,桥身护栏新建为方孔条石栏杆。
根据富顺旧县志记载,该桥建于清代,南北向横跨于泥溪上。关于仁寿桥名的来历,其实当地人也语焉不详,只听说历史上这里有座榨油坊,故当地人也称其为油坊桥。富顺旧县志关于仁寿桥有这样两段记载:“泥溪,发源戴家寺李坪,过牛心山,受三岔河水;下游为同乐河,绕杜快铺,经仁寿桥,而东转下老鹰岩,至琵琶场泥溪口,入沱江”“仁寿桥,在县东三十里,近杜快铺”。在乾隆《富顺县志》光绪重刻本里,也记载为杜快桥,表明此桥修建的时间不晚于清光绪时期。
仁寿桥所处之地地平河阔,富顺雨水充沛,汛期有洪峰过境,桥身能历数年而不倒,有赖于桥身的独特设计。仁寿桥不似鳌溪桥那样简单横跨于溪河之上,而是从桥的南侧到桥的北侧似一个Z字造型,以条石砌筑连接两岸。同时,在桥的南侧还凿有一个小桥孔以泄洪,这样既满足了承载桥重的需要,又减弱了汛期湍急的河水对桥体的冲击,因此,仁寿桥其实是四孔而非三孔,这样的设计可谓匠心别具,对研究古代桥梁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仁寿桥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在自贡地区为数不多留影的古建筑之一。从那张老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在北侧桥头还曾建有观音堂和字库塔。字库塔亦称“敬字亭”“惜字塔”等,是古人专门用于焚烧字纸的建筑,常建于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在古代,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会随意丢弃的,因为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以,磨损残破的经史子集,需先供奉于字库塔,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再集中点火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字库塔的存在说明杜快铺有着崇尚文化的历史底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仁寿桥的重要地位。
• end •
来源|自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