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作品展侧记
这是平凉美术界的艺术硕果,这是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珍贵献礼,全市美术工作者将自己眼中的平凉描绘着色,把城市瞬间刻画成永恒……
7月20日,平凉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作品展在市文化馆开展。展出的120余件优秀作品,生动展现了平凉的壮美景观、风物万象。置身于兼具文艺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艺术展厅,观众能够从文艺作品中领略到平凉自然景观的神韵和人文古迹的魅力,感受平凉在新时代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在文艺作品中读懂平凉文化故事、平凉发展故事。
绘画遇上平凉,便像晕开了一轴千年画卷,每个人眼里,这座城都有不一样的底色,久居平凉,体会温馨可人,城市如画,画里的风景有你也有我。
从去年5月份开始,由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市文化馆、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承办,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旅局、文联协办的平凉市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作品展启动,全市美术工作者热情响应,积极创作,共收到参展投稿150余幅。经展览评审委员会认真评选,确定邀请美术、书法作品各23幅,最终确定入展美术作品81幅,其中美术作品获得一等奖8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20人。 展览中既可以看到前辈艺术大家的精品力作,也能看到美术新人的独特表达,呈现出新时代书画的崭新气象。王敬《新雨润崆峒》。
平凉,像一本史书,待人品读,千年故事随泾河东去;它像一幅画卷,待人称赏,时光雕琢崆峒之雄奇。走进平凉,就走进了康养福地;走进平凉,就走进了华夏文明开启的地方。美术家李鹏翔的《雨过青山流云湿》、张纬中的《十万沟》、柴宏科的《崆峒烟云》、王敬的《新雨润崆峒》、侯小平的《千山竞秀》、化璐的《泾川印象》、胡政厚的《四季山水》、邵小龙的《大山之恋》、赵宝平的《云崖胜景》、赵天存的《山路远崆峒》、者琦的《黄天厚土铸风骨》……美术家笔下,崆峒山、大云寺、云崖寺一一铺陈眼前,有全景式的构图,也有局部的刻画描绘,展现出多样化探索笔墨语言的勇气,既可以看到渴笔皴擦所营造的苍凉气息,也可以看到水墨积染的清新或沉郁,还可看到淡彩与水墨浑然的素朴与淡泊,斑斓的色彩中,这片土地外在的雄浑秀美,与内在的质朴宁静的精神气韵浑然天成,升华成一种生命与灵魂的符号,充盈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寄托着美术家们的笔墨责任和深情。吴少文《陇窑印象》。
平凉的灵魂,可能在热闹古老的乡村集市上,可能是弥漫着古风情韵的古村落……往日历史并没有消失,它们在城市的快速发展的洪流中,依然保留着自身独特的生命力。美术家周刚的《写生印象》、吴少文的《陇窑印象》、王勇的《安口窑记忆》、冯兴业的《老屋之记忆》、杨军强的《古镇新光》等画作,在那时、那地、那人、那事与此时、此景、此人、此事之间,建立起一条艺术化的情感纽带,重现了这座城市的过往和记忆,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唤醒并展现出一个“老而新”的平凉。 在不少作品的细微之处,还展现出美术家贴合于时代语境的形式探索和语言创新。美术家们通过各自不同的视角,深入理解和再现平凉发展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示平凉的内在精神,为观众全面认识和了解平凉、了解甘肃作出了生动注解。《大国工匠》是表现当代工匠精神的主题创作,美术家王顶和用画笔讲述了一家三代守护敦煌的故事,启迪今天的年轻一代续写这场文化的接力,缔造敦煌艺术新的巅峰。《筑梦》描绘城市建设者的工作场景,美术家司光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空间的巧妙布局,精湛的细节刻画,对于主题的表现起到更好的辅助。美术家张罡的《时代印记一致青春》画作以一种强烈的、饱满的、刚健的绘画语言来聚焦军营,获得荣誉的战士被战友们高高抛起,青春昂扬之意在每一个线条、细节里呈现。 这些作品立足平凉,绘就平凉独有的、超越时空的壮美图景,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各具特色,深刻地吸收了平凉文化的滋养,展现了平凉文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生机和活力。平凉市美协名誉主席王顶和表示,第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作品展相对于上届规模更大,水平更高,参与创作的作者更多,一大批青年新秀脱颖而出,成为展览的中坚力量,“平凉画家画平凉”这一平凉书画界的金字招牌,从无到有,经过六届努力越擦越亮,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地域品牌。 此次评奖着力推举新人。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省作协副主席马宇龙说,展览以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呈现,无论是艺术手法、时代性,还是地方特色和平凉元素,都有了创新和进步,体现出作者对传统进行当代性审视与别样化审美的新尝试,也体现出对中国画和传统书法个性化表达的新实践和新探索。笔墨当随时代。可以说,这些作品,特别是获得一二三等奖的43人的作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书画艺术特有的美学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平凉书画创作境界的开拓与提升,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意义。魏邵康《多彩边陲人家》。
民族题材美术作品一直是平凉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凝聚着美术家的民族情怀与时代关切,生动诠释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平凉有汉、回、蒙、满等34个民族,美术家魏邵康为平凉少数民族画像,他创作的《边陲人家》,突破原有工笔画的赋色方式和色彩搭配,画面典雅又不失浓厚丰富,人物形象在写实的基础上抓住其特点放大,强调代表性、民族性,传达出时代的气息,展示了一种纯朴而又强烈,鲜明而又庄重,简洁而又大方的格调,塑造了一个契合时代的艺术表达语言。《边陲人家》获得此次展览的一等奖。 美术家路棠棠凭借《花影流年》获得此次展览的一等奖。爱花的她以“十二花神”入画。创作之前,路棠棠认真观察了十二种花卉的结构特征,确定了十二花神的基本框架和主题,创作中,她突破了传统中近于程式化的一套象征寓意的规范,将刷完底色的宣纸裁剪成12个小块作画,画法上选择了没骨、半工半写自由洒脱的画法,通过撞色破墨形成了自然天趣和形式美感,体现了个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杨昆《陇山晨曲》。
获得展览一等奖的还有画家杨昆的画作《陇山晨曲》。杨昆以陇东黄土塬地貌为主要表现题材,在画里引入了范式之外的现代文明要素,比如高速公路、农村小康屋等,将自然风光与发展成就一一铺陈进画里,成为画为盛世而歌的经典。 市文化馆馆长高峰说,此次展览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召开创作动员会、笔会、采风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作交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打开大家的创作思路,为展览成功积累了素材和灵感。下一步,将坚持“根植传统、鼓励创新、多样包容”的理念,进一步扩展主题内涵与外延,真正把“平凉画家画平凉”打造成享誉甘肃、辐射区域的活动品牌。油画 苏彦同《古风4》。
油画 杜一帆《抗日英雄高永祥》。
一件件美术书法作品凝聚理想和情感,跨越时间和空间,透现生命的信仰,彰显精神的价值,成为一座架于作者、观者和表现对象之间的永恒桥梁。同时,它们也是一个个走进更多人视野的精彩的平凉故事,进行着无声的文化对话和心灵沟通,传递着真实、生动、美好的平凉形象。
“探寻美的视角和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这是所有美术家毕生的一种不断探索和积累,好的作品是能打动人心的,既有痛苦的磨砺和蜕变,也有表达的酣畅与舒展。每一笔每一画的前进都浸润着提炼生活后的感悟,平凉美术家所呈现的正是一种对时代的记录与见证,本届展览作品也基本诠释了这种深刻认识。”市美协主席张涛说,晨钟暮鼓,烟霞为伴,平凉美术家热爱脚下这片热地,也眷恋着和故土的共鸣与震颤,笔端情感的流露是炽热的,也是浓烈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今后,市美协将继续秉持深入生活,发掘生活之美,和广大美术工作者一道用心用情用力,为生活讴歌,为大美平凉喝彩! 平凉,正用点、染、皴,书写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梦,这个城市,也在点、染、皴中显得更动人和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