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大暑

大暑至,热浪滔滔,心静如水,品味夏日之胜境;

古韵长,微风轻拂,书画多情,悠然自得享清凉。


海报国画原作出自:颉鹏 ·《清凉山胜境》33×66cm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大暑三候 -

👇


图片



一候腐草为萤;陆生的萤火虫把卵产在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

👇


图片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 大暑养生 -

👇

图片


大暑是全年最酷热时期,所谓 " 小暑大暑,晒死老鼠 "。高温来袭,人体排汗多、消耗大,易感到心烦意乱、困倦乏力没有胃口。度苦夏,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注意饮食调理。

图片


1. 防情绪中暑。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 “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这是 “情绪中暑”引起的。为防“情绪中暑”,一旦火气上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


图片


2. 补水宜喝粥。在大暑节气养生,首要是补水。此时节喝药粥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图片


3、冬病多夏治。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 冬病夏治 " 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它是利用夏季 " 三伏天 " 阳气最盛的节气特点,采用穴位敷贴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药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