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为“金色故乡三部曲”亮灯,“蔡崇达现象”引专家热议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7月21日下午,蔡崇达“金色故乡三部曲”粤港澳大湾区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广东文学馆举行。当晚,广州塔为该活动亮灯,引发市民围观和读者关注。

研讨会上,蒋述卓、林岗、谢有顺等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出席并围绕“金色故乡三部曲”《皮囊》《命运》《草民》进行深入研讨。

图片

这三本书跨越了作者蔡崇达从29多岁写到42岁的时光,围绕着福建闽南沿海小镇——东石镇,描绘了属于蔡崇达的这一文学故乡的历史和人心。其中中短篇小说集《草民》是“金色故乡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今年6月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我们在探讨蔡崇达作品的时候,其实也在探讨蔡崇达这样一个写作现象。”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谢有顺认为,“他一定是触动了时代的某种敏感点,触动了读者内心中那些柔软的部分,他的写作也找到了我和一切我的内在关系。”

图片

《草民》,蔡崇达著,果麦文化/广州出版社,2024年6月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认为,“金色故乡三部曲”中书写的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所形成的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从中国乡土文学书写的脉络剖析“金色故乡三部曲”的写作。林岗认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写乡土通常是带有一种外部的、祛魅的眼光,“但是从蔡崇达的写作中发现,我们终于能够用正面和肯定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千百年来一直以来所拥有的生活。

图片

蔡崇达“金色故乡三部曲”

比如《秋姨的赌博》这篇,蔡崇达不是站在高高在上的批判者的眼光来看秋姨,而是让她发自内心地表达她拥有的信仰和力量。”林岗认为,蔡崇达的写作中体现的价值眼光的转变,呈现出了中国新一代作家的新气象。

“蔡崇达的写作没有刻意用宏大的主题,更多的是对于普罗大众的理解、同情、关怀和感同身受。”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贺仲明说,蔡崇达向读者展示了他所看见的人们,没有任何的虚假和遮蔽。他认为这种坦诚不遮蔽的写作态度,也是蔡崇达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原因。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丽军认为,蔡崇达笔下,“故乡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祖辈的阿太、父母到我的同辈,我们都是和故乡连在一起的。”张丽军表示,三部曲让他看到以蔡崇达为代表的80后写作者,是能够读懂乡土中国、书写乡土中国的人。

图片

在研讨交流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希特别注意到《皮囊》里阿太杀鸡的细节,让他联想到萧红《生死场》里王婆卖马的描写。“我觉得崇达的写作和萧红有相似性,都是一种回归到大地的文字,非常质朴、细腻,我觉得这属于词根式的写作,是很多作家苦苦探寻,但没能达成的特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伍方斐则提出,“金色故乡三部曲”的畅销和长销,其实是展示了文学治愈和疗救人心的功能。他认为蔡崇达对故乡的温情的书写,对许安康、蔡耀庭这些人从家人之爱,到宗亲之爱,到乡土之爱的描绘,为处于现代都市生活困境的读者进行了心理上的治愈和心灵上的疗救。

中山大学教授郭冰茹对伍方斐提到的疗愈也非常有共鸣,蔡崇达笔下的女性形象,像阿太、神婆和母亲,“都表现出特别多的坚韧、特别多的顽强,非常能够治愈和激励我们。”

图片

研讨会最后,蔡崇达对现场各位专家的发言一一作了回应和感谢。蔡崇达表示,他希望自己的写作也能够陪伴更多的读者生长出自我、成长出新的艺术生命、成长出新的可能性。

【延申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