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关于大暑
屏南白水洋。图源白水洋鸳鸯溪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
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且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节气
大暑三候
寿宁县武曲镇茶山。卓仕尉 摄
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大暑节气时,陆生的萤火虫从枯草上孵化而出, 像是由腐草中变化而来;此时气候十分闷热,天气变化无常,时常伴随着强降雨,土壤也因此变得湿润。
节气
大暑习俗
饮 伏 茶
福鼎白茶。图源品品香白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大暑天气炎热,易中暑,为降温防暑,民间有喝伏茶的习俗,即用白茅根、苇茎、藕节、竹心等甘凉草药,煎煮代茶。
烧 伏 香
古田临水宫。苏新金 摄
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晒 伏 姜
福安糖醋泡姜。图源宁德晚报
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
节气
信俗文化之旅
酷暑烦热 何以解忧?
不如来一场信俗文化之旅
寻找内心的静谧
古田临水宫
临水宫星空。刘必贵 摄
临水宫坐落于古田县大桥镇,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供奉临水夫人陈靖姑的祖庙。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据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水宫分宫分庙有4000余座,信众多达1.2亿人。
古田极乐寺
古田极乐寺。彭植连 摄
极乐寺坐落在翠屏湖畔,始建于唐天宝元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七十多年历史,是闽东境内著名古刹之一,也是是圆瑛法师在家乡古田唯一中兴的一所道场。
圆瑛法师(1878年-1953年),曾讲经于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和台湾等地,远及南洋;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僧侣救护队,兴办难民收容行,多次赶赴南洋募资援助抗战。他提倡的“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精神,对东南亚和港澳台佛教界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薪火相传、法脉兴隆。
蕉城支提寺
支提山。吕巧琴 摄
支提寺位于蕉城区霍童镇东南的支提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寺中珍藏有毗卢遮那佛像、千圣天冠菩萨铁像、全藏经书、御赐紫衣等佛家四宝。在中国革命史上,支提寺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
柘荣马仙庙
马仙庙。图源山中日月常
柘荣是马仙信俗的发祥地,作为“福建三大女神”之一,马仙是农耕社会辛勤耕作、勤俭持家、和睦邻里、行善助人的典范,被广称为中华平安神,是平民化的民间信俗遗存现象。马仙信俗发端于唐,发展于宋,兴于明清,民国时鼎盛,历经千年传承,信众数千万人,遍布海内外。在柘荣,每年都要以不同方式举行盛大庆祝活动,是闽浙边最隆重,保存最完好的民俗活动。
蕉城安仁寺
蕉城安仁寺。吕若萱、叶金秋 摄
安仁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历经五代,也经历了宋开僖元年(公元1205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四次重修,至今已有1177年的历史,却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节气
大暑养生
苦菜小肠汤。图源霞浦新闻网
大暑之际,对于脾虚湿盛者,需健脾除湿、清洁肠胃。可适当多吃些甘酸益脾、化湿和胃的食物,如用山药、薏米、菠萝、白扁豆等食材熬粥,粥中适量配加一些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芳香气味的药草,唤醒受困的脾,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古田油柰。吴允杰 摄
若出现情绪烦躁、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中暑之症,可摄取绿豆、乌梅、西红柿、黄瓜、丝瓜、冬瓜、鲜藕、莲子、西瓜、凤梨等食物,以生津解暑。
福鼎潋城古堡。张晋 摄
大暑,是时光的深巷,
藏着滚烫的秘密,
和不为人知的温柔。
是晨起观日出,
红霞满天舒。
也是松风吹皓月,
悠然入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