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有哪些误区?
一起来了解下吧!
↓↓↓
盛夏解暑是必需的,但无节制吃冰棍、喝冷饮、长时间对着空调吹、运动后立即冲凉,长期如此,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精神萎靡、身体畏寒、四肢冰冷、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季留下病根。
在空调房上班的白领,着装需适应户内外温度差,户外要透气防晒,室内要外搭披肩、空调毯。
日常还应避免使用冷水洗浴、洗头、洗脚,也不应久坐或久居阴冷潮湿之地。
如需消暑,不妨选择如绿豆、冬瓜、黄瓜等,或荷叶、 竹叶、玉米须、莲子心等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药食同源之品。或者服用热茶,以利于汗腺排汗,达到散热的效果。
即使服用凉茶,也应常温服食或趁热饮用,而不应选择冰镇之品。
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一味进补,只会起到反效果。
因此,大暑节气的食谱更应重视膳食均衡、清淡多样易消化。
盛夏之际,对脾虚湿盛者,应先注重健脾除湿、清洁肠胃。
甘味入脾,此时可适当多吃些甘酸益脾、化湿和胃的食物,如用山药、薏米、菠萝、白扁豆等食材熬粥,可起到很好的醒脾化湿、助益消化功用;另外可加一些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芳香气味的药草,来唤醒受困的脾,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如果感觉身体虚弱,则可在食谱中适当添加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等食物,或适量进食豆制品、牛奶等以增强体力。
夏主火,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乱则影响全身气机。
暑伏时节阳盛酷热,人的情志因之外泄而“心火妄动”,容易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称为“情绪中暑”。
这样的情绪障碍很可怕,往往使人产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险情,年老体弱者甚至有猝死的可能。
大暑节气,大家要格外注意调整情绪,不生闷气、不急不躁,才能度过一个舒畅、安宁及平顺的盛夏。
误区一:解暑多喝绿豆汤
绿豆汤虽好,但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
从中医角度看,绿豆性凉,有四肢冰凉、怕冷、便溏等症状的阳虚体质人群过多食用,会伤及脾胃,导致症状加重。
此外,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也不宜喝绿豆汤。
误区二:用冷水沐浴、洗脚
夏季炎热易出汗,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会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
大暑节气,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小儿、老年人尤需如此。
误区三:大暑时节多吃“苦”
苦味食物虽可清热,但一定要——适量!
因为,食苦过度会损伤脾胃之气,影响人体消化功能,故夏季饮食应当“省苦增辛”。
中医认为,辛味食物多性温属阳,能行能散,所以夏季多食辛味食物可醒脾、健脾,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同时也符合中医理论所讲的“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平时可以适当吃一些苦瓜、苦菊等食物,以清泄暑热之气;同时吃一些味辛的食物,如葱、姜、香菜、荠菜、胡椒等。
误区四:多吃水果易祛火
适量食用水果有益健康,但并非所有水果都能祛火,有些反而会“火上浇油”。
以桃子为例,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但桃子性温,对于实热体质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舌苔黄、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并不适用,还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