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动力与实践美学深嵌: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文化艺术生产力作为一种“不同于物质生产力的一种新质生产力,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主导的生产力”, 文化艺术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要义,把文化艺术纳入其理论建构是创立中国经济学范式的新机遇和新路径,同时也是赋能社会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我国艺术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扩大我国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核心。


图片


2024年7月12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意,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定于拉萨举行,此次文化盛事,不仅是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西藏文化艺术节的重要体现,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办节宗旨,集音乐会、歌舞大赛、戏剧会演、创意大赛、文旅体验、艺术展览等活动于一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文艺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礼赞新时代新西藏,绘就“诗和远方”新图景。


图片


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作为一场“以人民为主体”的文艺活动其涵泳着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图片


第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生成环境媒介。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为环境,几乎囊括人类生存所必要的文化与生态。其中,自然环境是由原生的与被人工所改造的自然所构成的环境。社会环境指由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经济、国家制度所交错形成的人类生活空间。人为环境则指由人力与科技创造出的,为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环境。“人为环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物质环境,是主体化的客体、物化的智力,是人的主观性与物的客观性的统一,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为环境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反映”。


图片


雪域高原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西藏人民自然环境人为创造性改造的精神/物质性实存,而且在日常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介于物和知觉的主体之间的“氛围美学”,正如美学家格诺特·波默所述一者氛围的实践作为超个体的情感存在;二者氛围的日常性以身体导向现象学为基础,展现出“在地性”攫获性的力量,它能够以包围之势对嵌入其中的身体产生情感上的触动作用,千百年来生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藏族音乐、舞蹈、戏剧等多样性的艺术实践和“诗意栖居”。


图片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异生成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外化表现形态,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典型地反映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藏、汉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共创文化艺术的历史见证,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动态化的分异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元化样态,西藏人民能歌善舞,婚姻嫁娶、逢年过节、朝佛拜神、劳动休息、赶场集会,离不开文化艺术相伴,而且人人会,个个爱,整个雪域高原就是一座永不谢幕的舞台,综合性构筑出了西藏文化艺术的生态景观之美。这其中以“鲁谐”为核心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古典音乐;热烈欢腾“果谐”、踏步(地)为节“堆谐”和“达谐”、悠扬典雅的“囊玛”、粗犷激扬的“热巴”以及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藏戏;融合说唱艺术的曲艺,多元艺术文化不能生成了雪域高原独特的“文化结晶”,而且也成为西藏人民实践美学与高原审美的真正动能。


图片


第三,新质生产力赋能西藏文化艺术节内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蕴藏着技术创新与艺术创造力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底层逻辑,而且也蕴含着文化艺术资源向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转化、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新发展路径的价值。


图片


一则从西藏文化艺术节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核心逻辑来看,无论是历时性过程考察文化艺术对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深层次、基础性动力支撑,还是从共时性形态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文化艺术规定性及其现实表现形态,以深厚文化艺术为基础的西藏从起源一直到现代都表现为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图片


二则拉萨成为西藏文化艺术节多方位展现的公共艺术之城,公共艺术节代表着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人众的一种新质生产力的取向融合,让一个地域积淀文化艺术底蕴慢慢凝聚,不断呈现出来,让人民参与人文景观的实践当中营造城市独特的人文化景观。


图片


三则新质生产力推进了西藏传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强调以新理念、新技术创新文旅产业的生产方式赋能于集大成者的“文化艺术节”,本身就是将公共艺术节与城市的美学经济以“技术创新”为媒介实践赋能为一体,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动态协同,形成引人注目的创新效应,加强了文旅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培育了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颜亮,1983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哲学硕士。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后,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刊物《文学研究前沿》《文艺发展与创新》等特邀主编,2023年非物质文化入库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网评员、国家四部委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地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联络员。目前出版中文专著4部,英文专著1部,参与编著1部,诗集1部,小说2部。发表国内外论文60余篇;科研论文获奖4次,主持各级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文学获奖10余次,其中包括:2017野草诗歌特等奖;2017野草小说优秀奖,2017樱花诗歌奖,2017年长篇小说获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纽约大学中国中心、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办破壳计划唯一入选;诗歌入选《诗刊》《诗选刊》《鸭绿江诗刊》《奔流》《中国诗歌》《敦煌诗刊》《西藏文学》等刊物,并有文学艺术评论文章发表在《西藏文学》等刊物,长期担任西藏本土诗歌公众号《雪域萱歌》诗评工作。持续为西藏自治区宣传部、网信办、卫健委、公安系统、文化系统组织的培训活动担任授课讲师。


编辑:聂茂
校对:谭其露
审核: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