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康复?看看指南怎么说

每天读本好医书,医路成长好习惯。




突发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及患者家属来说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如何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当前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




心脏康复标准模式的3个阶段



目前心脏康复的标准模式包括:院内Ⅰ期康复、院外监护下Ⅱ期康复和社区家庭Ⅲ期康复。


  • 院内Ⅰ期康复的目标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自信心,减少心理痛苦,减少再住院;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动耐量减退、低血容量、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提醒患者戒烟并为Ⅱ期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信息和准备。


  • 第Ⅱ期又称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2~5周常规进行。这期康复计划增加了每周3~5次心电、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及柔韧性训练。每次持续30~90分钟,共3个月左右。Ⅱ期康复为冠心病康复的核心阶段,既是Ⅰ期康复的延续,也是Ⅲ期康复的基础。


  • 第Ⅲ期是第Ⅱ期康复的延续。这个时期,部分患者恢复到可重新工作的状态,并恢复日常活动。的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低危患者的运动康复无需医学监护,中、高危患者的运动康复仍需医学监护。




16种不同心脏状况的康复指南




《心血管康复指南》一书中汇总了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治疗、开胸术、慢性心衰、动脉粥样硬化、起搏器植入等16种状况的心脏康复指南。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心脏康复的益处已经得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可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的8%~37%、心血管死亡率的7%~38%,心脏康复的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约45%。


心脏康复如此有效,如何制定AMI患者的Ⅰ期康复计划?


首先评估患者能否进行日常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患者能否继续增加活动量;若患者出现异常反应,需要终止运动;病房康复需要遵循一定的限制。下图是各项计划制定实施的条件:


图片

▲ 图源:医生站App-电子书

上述内容均出自《心血管疾病康复指南》电子书。其他心脏相关疾病患者的康复指南,扫码领取电子书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