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367位真人故事
我从小出生在河南新乡。小的时候家里开采石厂,收入不菲,是万元户。
但是后来采石场的境况变了,经常采不出石头,家里经营困难,陆续借了6万元高利贷。
我当时在南航上大学,有几次和母亲通电话,听她说家里为了还债连块小猪肉都不敢买,心里特别难受,恨不得立刻离开学校去打工。
毕业后,通过校招顺利进入富士康,通过两年的打拼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之后跳槽去了外企,先后在两个外企工作,工资越来越高。
旅行中发现,初识不久的人很喜欢讲他们的故事给我听,我也很乐意倾听,于是兼职做起了人物采访。
当采访过3000人后,我又当起了心理咨询师。听过了几千人的故事,了解了很多“秘密”,也更加明白人世间的不易。
(2002年穿富士康工作服拍的照片)
我叫刘振金,是河南新乡人,今年49岁。
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兄弟三个,我是老二。新乡的北面就是太行山余脉,山体向平原过渡的地方是丘陵,有石头山,大概一两百米高。我家就在附近其中的一个山村。
靠山吃山。当地的农民就动脑子“研究”起石头的生意。大家开山放炮,铲石头,用碎石机把大石头打成石子,石子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去铺路。父母开了个采石厂,收入不错。
我十来岁的时候,家里就是万元户。大概在 86 年,家里就有了黑白电视和电冰箱。物质条件蛮不错,但爸妈很忙,没时间照顾我们兄弟。
我们几个也不用人管,自己主动学习,慢慢就长大了。我学习很好,小学初中都是年级前一两名,不需要怎么用力就能考得很好。
(1989年14岁上初中时拍的证件照)
那个年代初中毕业读中专的特别多,因为中专可以农转非,就是农村户口转成非农村户口,转了以后就吃商品粮。
但我没有,因为有一年暑假看了电视剧《17岁的花季》,剧中城里高中生的生活让我这个农村孩子大受震撼,心生向往,铁了心要考高中。
我考上了二中,这是个不错的学校,但因为学校没有宿舍,住不了校,而我家又在农村,离那里有 15 公里。单单因为这一个原因,我决定复读。
那时候家里虽然有钱,但是思想没跟上,没想过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上学,还好复读了一年后我考上一中,新乡市最好的高中。这个学校可以住校。
高中的时候,我特别文艺,喜欢看大众电影一类的杂志,一心想考中央戏剧学院或者北京电影学院。
高考结束,我的分数完全可以上中国农业大学,可与我理想不符,就放弃了。
(30年后的我)
我决定复读,期间报考电影学院又没考上,就胡乱填写了几个志愿,结果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了。
但选专业时,身边没有人能给建议,父母连南航专业的名字都不大认识,看来看去,突然看见一个“汽车与摩托”专业,认识这两词,一拍大腿报了这个专业。
等开学报到,我发现自己的成绩在年级里前三名,才知道自己的分数比南航分数线高了不少,而且专业的名字叫汽车与拖拉机,属于车辆工程,主要学习发动机、车身底盘,跟机械工程差不多。
由于成绩高,我被调到了强化班,班里总共 80 个人。前两年,我就在强化班里学习。
读大学的时候,我不知道可以休学,要知道我就出去打工挣钱了,因为父母的采石厂那时已经赔钱,欠了6万块钱的高利贷。那个年代,6万块钱是笔巨款了,毕竟3万块钱就可以买套房。
有几次和妈妈通电话,听到她讲因为欠债连块肉都不敢买,怕债主看见了数落她:“诶,你们家欠我钱,怎么还敢吃肉?”
还有一次她说为了挣钱还债,做了一大锅玉米粥面条,在家里做好了,用板车拉着去村北边山上一个集市去卖,但山路颠簸,走到一半,锅子一个不稳,面条全撒地上。我妈说她恨不得当场坐在那嚎啕大哭。
我当时听到这些,真的不想上学了,心里难受得不得了,坐立不安,恨不得赶紧赚到钱帮家里还债。
(后来的我,采访中)
但那时什么都不懂,老老实实把大学上完了。大四校招,我被富士康选中,成了富士康第一届新型干部。
那时富士康在大陆已经有十来万人了,但是一直都是从台湾大学里招学生培养成干部。 2000年的时候第一次从大陆大学招1000名大学生,打算培养成干部,我就是这千分之一。
走上社会之前,我曾担心能不能养活得起自己,等到工作发现,完全没问题。我这个人不笨而且也不懒,主管经理都很喜欢我,同事也很愿意跟我打交道,我很快成长成一名工程师。
最开始每个月工资1500,逐年提升,工作了两年就把家里6万块钱债还完了。
当初一起进来的人,很多都是在这里过渡一下,学到本领马上跳槽。我还算比较稳定的,第一年工作拿了最佳新人奖,奖励 2000 块钱,第二年又拿总裁特别奖,奖励 3000 块钱。
(2004年出去游玩 在阳朔兴坪码头)
2003年,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工程师了。我去 IBM 和飞利浦面试,两家公司都给我发了offer,但是飞利浦在先,等入职一周 IBM 才给我发了offer。
其实,我更想去IBM,但我在飞利浦已经办了入职,办公的电脑、电话都配好了,我不好意思离开,就在飞利浦工作了 4 年。
后来,我跳槽到一家美资公司,职位是 QA 经理,工作三年后进入了思科。
在思科,我工作了 7 年,一直到 2017 年。
期间,2014年是个转折,那一年被称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
那时家里的债还完了,我在深圳也置业了,父母跟我在深圳生活。收入也不断增长,尤其在外企,工资高活少,我又是一个特别爱玩的人,就到处去旅游,顺便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冲浪、溜冰。
高中时期,每次去新乡市区,我都去百货大楼二楼的柜台看一眼心仪的溜冰鞋, 40 块钱。那时家里已经负债,眼巴巴看着那双溜冰鞋,就是买不起,所以那双鞋成了我一直的念想。
(拍摄中)
等到自己有钱了,我就开始买溜冰鞋,还玩滑板,海外冲浪,甚至参加了深圳的冲浪俱乐部。也是从2014 年开始,我发现不管去哪儿,只要我愿意跟别人聊天,别人都愿意跟我聊天,什么话都会说给我听。
我旅行的时候,住在青海湖边的蒙古包,骑了包主的马,包主妹妹就给我讲她的婚姻,为什么离婚,老公有什么毛病等,一股脑说给我听。我发现自己对这种人文也很感兴趣。
有一天,看到网上一个小伙在纽约街头拍普通人,聊天,听他们的故事,然后写出来发布。我灵机一动,嘿,这个事情我也可以做。
因为在外企工作不用加班,闲暇之余我开始拍“人在深圳”,利用周末出去街上拍一拍,晚上回家编辑发布,也不耽误工作。
从 2014 年开始到 2017 年,我的粉丝达到了十来万,每个月的阅读量有一千多万。经常有人找我打广告,如果我愿意接,可以挣到钱,但我没有怎么接。
后来人到中年,想赚更多的钱, 2017 年我跳槽进了一家新公司,做网络设备,变得特别忙。那时,我意识到,人到了 40 多岁要想拿到比之前高一倍的薪水,就只能把自己卖给公司。
之前,我在思科的时候从来不加班,但是到了这个新公司忙得不可开交,满天飞。飞南宁,飞苏州,飞上海,飞台北,就在很快要飞美国的时候,我辞职了。
(街边拍摄中)
因为经常半夜 1 点钟在深圳机场落地,到家了赶快把衣服洗一洗,第二天早上六七点钟又得赶往机场。当时忙到“人在深圳”不得不停更。
而且那年我42岁,正在准备生老二。老婆那时候30多岁,属于高龄产妇,我出差离开深圳,她就觉得胎动异常。
家庭、事业、副业,这三个“项目”就像我手里的三个球,抛出去接住,再抛出去再接住,高速度运转才能保证球不会落地,这让我疲惫不堪。我开始思考到底如何取舍。
家庭方面,那时怀孕不易,我和老婆做了两次试管,很紧张这个事情。事业方面,工作太忙,几乎是脚不着地地飞,一个月光差旅费就报销了25000。副业方面,“人在深圳”已经停更。自媒体博主还要不要当?当时挺有人气的,如果愿意赚钱也能赚到钱。
经过深思熟虑,家庭这个球我必须接住,不能掉到地上碎了,而其他两个球都可以不要,但得留下一个球,让自己有事情可做。
我辞职了。辞职后可以照顾老婆生小孩,还可以拍一拍“人在深圳”,轻松了很多。我就从那时候又开始拍“人在香港”。
从 2017 年到 2018 年,我在香港拍了一年,每个周末去一次,拍了好多人。全职之后,我开始用这个号赚钱,但仅仅就是接了些广告。那时候的媒体业态跟现在不一样,打广告还可以。
(现在的我)
但现在不太行了,于是我做起了心理咨询师。
最开始做的时候,有人问我:“每天听那么多麻烦事,还要接触心理灰暗的人,你怎么能承受得了?”
我摇摇头,回道:“有什么承受不得了?我就是干这个的。不要觉得别人给你倒垃圾。每个人的负面情绪都是有原因的,承受不了还是因为听得太少,见得太少。”
本来就是在街头随机拍人,不可能遇到的都是阳光的、积极的。
我听到的“不幸”故事太多了,比如一个女孩,18岁就生老大,20岁生老二,结果老公又欠了一屁股债,生活一筹莫展。这种“苦味”故事还有很多。
听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觉得难受,承受不了,只是因为阅历还没丰富到那个程度。
我是30岁开始拍“人在深圳”,如果再年轻点也拍不了。我25岁的时候能行吗?肯定不行,那时我刚刚提升成中层干部,管一个小部门,连个手下的刺头员工都搞不定,发愁得不得了。
(在街头 和受访者介绍“人在深圳”)
那时有个同事比我年龄大10岁,总是在会上怼我,搞得我三个月都睡不好觉,天天回到家就唉声叹气,巴不得她能早点离开我的部门。
但是慢慢磨合发现这个工程师讲得有一点道理,确实有经验,只不过她这个性格太直接,让人难以接受。
后来,我单独和她聊,我说:“大姐,你不要每次开会的时候当着所有人的面让我下不了台,我是个小年轻,第一次做主管,你有什么事推开我办公室的门来跟我说,我的门永远对你是敞开。而且你讲的有些地方是对的,这种的我会听,但是有些地方也不对……”
她当即表示理解,还说在职场十年从来没有一个主管欣赏她,个个都受不了她的脾气,没想到我能欣赏她。
从那时,我明白做领导就是要有包容之心,能善于发现队友的优点。接纳对方,才容易被对方接纳。这些体悟我都用到了采访中。
我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已经拍了3000人了。什么样的故事我都听过,什么样的人我都见过。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天津的一个小公园,遇到了一个大哥,他和我讲述的故事。
(我在街头寻找采访对象)
他以前是个赌徒,把父母留下的房子卖了钱,和哥姐分完,自己的那份拿去赌掉了。父母离开后,与哥哥姐姐形同陌路,孤身一人,在一家饭馆打杂维持生计。
他指了指离我们不远处的一棵小树说:“我就像那颗树一样,从小就是歪的。”
爸爸喜欢拈花惹草,还为此被劳改过,但他不知悔改,一直沉迷于此,妈妈伤透了心,甚至患上了精神病,一发疯就到处乱砸乱骂。好多次和邻居吵架,甚至有一次不慎引起了火灾。
而那时哥姐读书在外,只有他一个小孩子为妈妈善后,为了安抚邻居,甚至跪地道歉。所以从小他就活得就很拧巴,内心一直得不到疏解。成年后,很多人都去闯深圳了,他没那个胆量,觉得自己能老老实实活着就不错了。
因为几个发小跟别人打架斗殴,年纪轻轻就死掉或者劳改了。他没劳改,人又活得好好的,知足了。
40多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母亲在的时候生活里还有个陪伴,她一走,就彻底是孤家寡人了。然后就放飞自我,染上了赌博,直到输光了所有。
他说:“这个世界上,知道我故事的人除了我自己,就只有你,没有第二个人了。”
(我的那位受访者)
没人想知道他的心理,也没人关心。是啊,像他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我这个采访者去和他聊天,谁会知道他的故事,他又有何机会吐露心声呢?所以我想尽可能多地为普通人发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但是做人文采访,一个人单打独斗赚不到什么钱,我现在之所以在坚持就是因为以前收入高,还能支撑下去,更主要的原因是“真喜欢”。
前不久和一个从华为出来的朋友聊天,他现在做风投。他问我:“如果人生重来,你还会这样走吗?”我说会。我问他:“如果人生重来,你还会离开华为吗?”他也说会。
我们俩都一样,选择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做事就有成功,有失败,没有任何人会做一个事一定成功,我们都还在路上,享受着“在路上”的感觉。
我是“人在深圳”账号主理人,我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人在天津,人在香港,人在……在哪里你都可以找我,我来拍你,听你讲述你的故事。
【口述:刘振金】
【撰文:安画师】
【编辑:晓柒】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