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唯一的无题诗词,写于红军长征时期,豪放洒脱气韵天成

毛主席诗词在形式上承袭我国古典文学精髓的优秀传统,内容上表现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以意蕴深邃、气势磅礴、诗情豪迈、笔力雄浑而著称,因而倍受世界人民尊崇。

今天为大家带来毛主席唯一的无题诗词,写于红军长征时期,豪放洒脱、气韵天成。


图片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词牌名,是词中字数最少的小令。又名《归字谣》、《苍梧谣》等。

我们看这组词,并没有像作者其他词在“词牌”后另立标题,这是作“无题”处理。大凡作“无题”处理的诗词,都是有难以直言的隐情在内,又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诗者如果仅止于字面理解,那就流于肤浅了。


图片


先读第一首。

根据长征的一些亲历者所写的回忆录,从长征开始就翻过很多山,但是在长征初期印象最深的,要数西延山脉的高峰老山界。

老山界即五岭之一越城岭,凡过此山者都有上了天的感觉。1934年12月上旬翻越此山相当艰难,有几匹马甚至从岩上跌了下去,摔断了腿。

然而,以敢于挑战为个性特色的毛主席,却把这个巨大障碍当作理想人格实现的机会,他反民谣“马过要下鞍”之意,偏偏来了个“快马加鞭未下鞍”,借民谣“离天三尺三”写山之高,更是写出了脚踏此山者形象更高大,其实是写出人的精神的崇高。词极力用夸张手段,全用赋法写出。


图片


再读第二首。

这首词应创作在四渡赤水之战完成之后。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运筹帷幄的得意之笔。之后,中央红军把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甩开,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想象,一种豪迈、轻松心情出现在诗人心头,于是这首小令也就脱口而出了。

连用此法是这首词的特色。这首词表面写的是群山的形势,化静为动,把群山比作倒海翻江的巨浪,这是《忆秦娥·娄山关》中“苍山如海”一句进一步发挥。

“奔腾急”又把群山比作奔马,以奔马喻群山,辛弃疾词中亦有之,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毛主席不仅限于此,又比作正在酣战的群马。

当然,光有马是不能战斗的,能战斗的是骑在马上的战士们。“万马战犹酣”写出了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的大志,这句诗可以启发人作多种想象。



最后读第三首。

这一首应该写在《清平乐·六盘山》以后,这是从它所体现的理念作出的判断。

“刺破青天”,形容山的峻峭挺拔,赞美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山的峻峭非同寻常,这是作者着意塑造山峰高入苍穹的峭拔形象,比喻红军顶天立地,所向披靡。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指出了高山的真正作用,作者在这里充分展示了高山砥柱蓝天的伟岸精神。

这象征着中国有了共产党和红军“拄其间”,中国上空的天是绝不会坍塌的。


图片


这三首小令写在万里长征之始,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伟人的一生都是在对“山”的征服中奋斗不止。

新中国的建立,就是他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丰功伟绩。尽管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几首小诗,但伟人的胸怀、眼界、胆识、格局已显示了一种超人的伟岸与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