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长打架写起,说说小篮球的现状与乱象

图片

一年一度的NYBO全国总决赛,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小篮球赛事,自然受到不小的关注。

比赛精彩纷呈自不必说,一些网红小球员也是受到各路追捧,网上就流出9岁的“小菜鸡”黄皓铭如同“巨星”般被簇拥合影的视频。

可作为小篮球比赛的“保留项目”——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裁判、教练与裁判的“场外之争”也如期上演。

图片

从现场拍摄的视频来看,一方家长或许是不满裁判判罚冲进场内,随即另外一方家长进场飞踹对方家长导致事态升级,双方家长扭打在一起,场面十分混乱。

反倒是站在一旁的孩子们十分淡定,除了受到了一些惊吓,倒也没有小球员参与打架。

作为亲身参与小篮球的球员家长,我也曾带7岁的儿子参加过一些小篮球比赛,包括本赛季NYBO城市赛我们也组队参赛了。

所以今天,我就想以我的亲身经历,聊一聊目前小篮球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一些乱象——

首先,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我十分支持孩子从事小篮球项目。往小了说,打篮球可以锻炼身体,结交朋友。往大了说,也可以提升他的自信心、抗挫折能力与团队意识。即便最终没有打出名堂,篮球训练的这个过程,也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小篮球、还是随之衍生出的诸如NYBO、CAAU等相关的商业比赛本身并没有错。

图片

然而,是比赛,就有输赢,体育的最大魅力莫过于,胜利者只有一个。

于是,如何接受失败,便成为孩子和家长们的必修课。而小篮球一切乱象的根源,便源自于此。

家长们经济与精神的双重投入,小球员们日复一日的苦练,无非是想在比赛中取胜。而如果一旦结果与自己预期有差距,难免会产生心态上的失衡。

以这次NYBO总决赛为例,能来参加的球队,都是通过全国各地的层层选拔,只有获得城市冠军的球队,才能来到厦门。我儿子就因为没能从城市赛中突围,没有资格参加总决赛。

可以想象得到,能来参加总决赛的小球员们,一定是平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即便是获得了参赛资格,每个人还要付出1699元的报名费,加上球员与家长往返厦门的机票、酒店以及餐饮费用,不夸张地说,一个小球员来参赛的成本,甚至超过了5位数。

但正如刚才所言,比赛有输有赢,各地青训水平发展又不均衡。可能花了那么多钱,又没有拿到想要的结果,个别家长心里便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会被任何一个导火索点燃。

图片

这个导火索有可能是裁判员的某个判罚,也可能是对方家长的一些行为。

老实讲,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这些家长,极端情况下,如果我面临同样的情况,也未必能控制住自己。我并不认同,把责任推到组织方或是裁判身上。

我并没有为他们开脱的意思,裁判有没有可能犯错,当然有。可别忘了,即便是NBA和CBA的裁判,都有可能犯错。更何况,这些来吹小篮球的裁判,能有多高的水平?

我就见过,我儿子比赛对手的家长,冲进场内指着鼻子把裁判一家老小问候了个遍。可我回家仔细翻看了比赛录像后并没有看出裁判明显的错漏判。

在我看来,大多数小篮球裁判,业务水平或许有高有低,但他们绝没有主动偏袒一方的意愿和意义。说句不好听的,想吹黑哨,也是需要水平的,我们这些小篮球裁判,哪有这个水平。

事实上据我观察,还有一种现象是,有些教练为了掩饰自己执教上的失误,会故意将矛盾往裁判身上引,让家长把输球的怒火从自己身上转移到裁判身上

而据我了解,为了避免以往出现过裁判均来自主办地而有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本届NYBO总决赛特意从省外调集了不少裁判,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公平。

图片

说完裁判,我再说说我亲身经历过小篮球的其他乱象——

大多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往往会看重过往成绩。可好苗子并不好找,个别培训机构为了快速提升比赛成绩,便选择了另辟蹊径的办法——“找代练”,甚至催生出一批小篮球的“专业代练”

比如我儿子就曾在NYBO的比赛中,遇到了一批来自其他城市的“专业代练”。这些小球员常年游走于不同的赛区,为不同的培训机构打比赛,这些培训机构便可以用这个成绩忽悠家长,达到招生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有些机构在所在城市没能拿到总决赛名额,便会去其他赛区参赛。甚至出现了有时候一个省的比赛,来回来去就是这么几个队或是几个人参加,让其他球队和球员失去了参与感。

至于大家诟病的高额报名费,我倒想替赛事的组织者们说两句话:且不说作为商业机构,盈利本来就是最终目的,觉得费用高大可以别来。我们城市的冠军,就没去总决赛,这本身也是家长的个人选择。

另一方面,举办如此大型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巨额的开销,场地的租赁与搭建、裁判员与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差旅、各路嘉宾大咖的邀请、以及开幕式的酷炫展示等等,哪一个投入都不小。

图片

我就曾与一位此前办过赛事如今已经离职的朋友聊过,他说这种总决赛作为赛事运营方不仅不赚钱,还有可能面临亏损。随后,他大概给我列举了一下各种开销,的确有些让人意外。

当然,我并不保证我这位朋友说的一定对,只是提供一种说法,大家自行判断。

说到底在我看来,如今小篮球最大的矛盾,是投入巨大的家长们太想赢,和胜利者只有一个的矛盾。

其实,据我亲身观察,孩子们的“胜负欲”远远没有家长们那么强烈。

以我儿子为例,输了比赛肯定不高兴,有时候还会哭几声,他的队友们也是如此。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当有别的东西吸引他,比如中午的一顿美食,或是带他们去游乐场的承诺,他们便会迅速把失败抛之脑后。

回到本文开篇那个视频中,孩子们表现的,也明显比家长们淡定。

最后,以我的亲身经历,为这些“闹事”的家长们打个圆场。老实讲,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爹,好多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可事情发生之后,咱们也得多总结,想想让孩子打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孩子开开心心,不就够了么,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