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到战国:吴起变法未能打破楚国宗法制牢笼,复兴不过是幻象

楚昭王在前线去世,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为防混乱,秘不发丧,迅速拥立越女之子熊章为王,是为楚惠王。楚昭王去世时,不会超过三十五岁;所以楚惠王继位时,年龄肯定也不大,国事都由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二人主导。

尽管子西与子期兄弟俩对公室忠心耿耿,却因个人理念的缺陷,又给楚国招来了一场横祸。因为怜惜兄长太子建儿子流落异国他乡,子西于公元前487年将王孙胜招回了楚国。其后,子西又把堂侄封在楚、吴边境的白邑(今河南息县东)。[1]

图片

白公胜回到楚国后,为报父仇,频繁向子西请求伐郑。子西虽然满口应承下来,但迫于形势,屡屡食言。眼见复仇心愿无法达成,白公胜顿时怒上心头。公元前479年7月,白公胜借伐吴大胜的由头回到郢都,发起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一度挟持楚惠王、试图改立国君!

令尹、司马被杀,楚王又被叛党挟持,刚遭灭国之祸不到三十年,楚国再次面临一场巨变!

幸好此时叶公子高挺身而出,率领楚人迅速平定了这场内乱。叶公是左司马沈尹戌之子,虽然有人说他是楚庄王之后,但据史料记载,他更可能是吴人,并非楚国公族。[2]在平定白公胜内乱后,叶公一人身兼令尹、司马两职,成为继南申国战俘彭仲爽之后,楚国第二位非公族令尹。[3]

子西在世时,曾亲口说:“王孙胜就像是一颗鸟卵,我像翅膀一样护佑着他成长;况且我死后,楚国的令尹、司马之位,不是王孙胜还有谁呢?”[4]由此可见,如果白公胜没有作乱,接替子西担任令尹之人很可能就是他。

如今非公族出身的叶公,居然一人身兼令尹、司马二职,怎么能不引起楚人非议?

因此,在强大宗族势力威慑之下,叶公子高很快就把令尹、司马分别让给了子西与子期的儿子。[5]

楚昭王时期的令尹囊瓦,导致了楚国灭国之祸;楚惠王前期的令尹子西,亲手促成了白公胜之乱;子西看中的未来令尹白公胜,又主导了一场内乱。公族出身的囊瓦、子西、白公胜,混乱了楚国;治国之才不下于他们叶公子高,却被迫早早让位——楚国的任人唯亲,可谓是根深蒂固!

虽然遭遇了种种混乱,可楚国基业犹在。

此时,晋国六卿内乱后,诸侯纷纷叛离,霸业衰败;吴国虽然称霸成功,但很快遭越国背后偷袭,夫差身死而国灭;越王勾践灭吴后,虽然成为新一代霸主,却无心跨越江淮、向中原扩张势力。

整个东周处在新旧势力交换的权力空白期,楚人趁此机会加速对外扩张:公元前478年,楚人吞并了陈国;[6]公元前447年,楚人又将迁徙到州来(今安徽凤台)的蔡国给灭了,报了当年的灭国之仇;[7]公元前445年,楚国又灭了杞国(今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领土越过江、淮,一直扩张到泗水边……。[8]

看似楚国已完全摆脱了春秋晚期时的种种混乱,踏上了复兴之旅。

然而,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表明楚国的“复兴”不过是一场幻象。

图片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次年,楚国再度北伐,消灭了莒国。[9]公元前408年,楚简王去世,楚声王继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位列诸侯,东周局势发生了巨变,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

就在这时,楚国却遭遇了一次莫名其妙的国难:楚声王执政六年后,竟意外地死于盗贼之手!其后,其子楚悼王继位。[10]

从楚简王到楚声王,共三十余年时间,楚国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列强竞争日趋激烈的战国时代,这无异于逆水行舟。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三晋”伐楚,攻入了桑丘(今河南新蔡一带);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国助郑国攻打韩国,攻占了负黍(今山西阳城西南);可两年后,“三晋”就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中牟南)大败楚军。大梁惨败之后,楚人胆战心寒,楚悼王还被迫重礼请秦国出来帮忙![11]

号称东周第一大国,面对分裂后的“三晋”还是屡战屡败,这充分表明楚国已显现出衰败迹象。

晋国一分为三后,其实力本应变得更弱。可为应对分晋后的种种危机和挑战,“三晋”的统治者先后变法图强,令新生的魏、韩、赵相比笨拙的楚国,更显勃勃生机。尤其是“三晋”中的魏国,魏文侯重用启用李悝进行变法,任贤用能,国力日趋强大,很快就坐上了东周霸主之位。

长期缺乏因循守旧的楚国,面对日新月异的“三晋”,岂能不落下风?

刚好此时魏文侯去世,其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继位后,对父亲留下的诸多大臣都不再信任。其后,在公叔痤挑拨离间下,吴起被迫出走魏国。[12]

早就听说过吴起盛名的楚悼王大喜,派人将他迎入了楚国。楚悼王先任命吴起为宛地(今河南南阳)之守;一年后,又提拔吴起为令尹,让吴起成为楚国史上第三位非公族令尹。

当上令尹后,在楚悼王全力支持下,吴起果断开始变法。[13]

图片

楚国的强盛,得益于春秋初期的县制改革;但楚国的衰败,却是由于公族势力过于强大,阻碍了大多数“楚材”的晋升空间。针对这一积弊,吴起首先提出了废除公族中的疏远分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以抚养战斗之士。

吴起变法,处处针对楚国弊端,对于步履蹒跚的楚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吴起变法后,楚国一度北却“三晋”,南平百越,西伐秦,再次呈现出复兴态势。

眼看吴起变法给楚国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可意外却突然降临了:吴起当令尹不过数年,楚悼王就不幸去世。那些利益受损的楚国公族趁势发起叛乱,攻杀了吴起!

楚国的变法历程,因此而彻底终止。[14]

吴起变法虽然被迫停止,却让楚国其后三代都享受到了这次变法的成果。楚怀王时,楚国一度凭借实力被列国公推为“纵长”,率领诸侯与秦国对抗。

不过,从战国中、后期屈、昭、景三族左右了楚国政坛来看,公族势力已再度崛起,楚国很快就踏上了阶层固化的老路。这使得楚国难以吸引到东周最为优秀的人才,在与秦国的竞争中逐渐落在了下风,再也无法抬头。

吴起变法,最终还是没能帮助楚国彻底突破宗法制的牢笼。积弊无法革除,所谓的“复兴”也就难以持续,成为一种幻象。这对曾经的东周第一大国而言,难道不是另一种悲哀?



[1] 《史记·楚世家》

[2]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初,司马(指左司马沈尹戌)臣阖闾,故耻为禽焉。”意思是“沈尹戌曾为吴王阖闾之臣,所以担心被阖闾俘虏受辱而遭受耻辱。”因此,沈尹戌更可能是吴国叛将,而非楚国传说中的楚庄王之后。叶公是沈尹戌之子,当然也就并非楚国公族了。

[3] 《左传·哀公十六年》

[4] 《左传·哀公十六年》

[5] 《左传·哀公十六年》

[6] 《左传·哀公十七年》

[7] 《史记·楚世家》

[8] 《史记·楚世家》

[9] 《史记·楚世家》

[10] 《史记·楚世家》

[11] 《史记·楚世家》,其中“三晋”伐楚至“桑丘”根据《史记·六国年表》更改;

[12]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谗害吴起者为“公叔”,应该就是“公叔痤”;

[13] 《说苑·指武》

[14]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完——

作者 |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