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正式启动山西古代廊桥现场调查工作,由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廊桥调查项目成员、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交叉分中心专家学者以及太原理工大学师生代表30余人组成工作队,围绕山西古代廊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工作。7月12日,山西晚报记者在临汾市襄汾县见到了工作队的成员们,了解山西古代廊桥调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口述实录 “打捞”起散落在民间的记忆
当日,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凤梧与山西晚报记者同时抵达襄汾站。一到站,张凤梧行李都没顾上放到房间,便与山西晚报记者匆匆赶赴洪济桥现场。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的内容,需要文物“全科医生”才能够解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春彦表示,天津大学很早就与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并参与成立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工作站,旨在集中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专家学者,从项目本身出发,从问题出发,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此次调查的山西这6座廊桥有洪济桥、义河桥、翠微桥、灵空山峦桥、灵空山仙桥以及环翠桥,目前的工作是基于之前基础调研成果上进行的,但随着‘四普’启动,我们坚信山西古代廊桥不止于此,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山西省古建院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段恩泽表示,山西廊桥保护工作是全国“廊桥保护三年行动”的践行,由全面精细化测绘、数字信息采集、结构安全性检测、廊桥周边村落人文历史环境以及口述史调查研究构成。
段恩泽强调,此次山西古代廊桥保护也是一次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过程,今年是我省开展廊桥保护工作的第一年,将重点围绕廊桥信息、数据、保护评估等进行全面调查。
张凤梧表示,山西这6座廊桥实属少见,他希望能够将山西廊桥调查作为北方廊桥研究示范的样本。在调查进程中,团队会围绕桥梁的历史、文化、信息管理平台等方面考量,每座廊桥都有量身定制的“信息化”数据库,还将通过图纸、照片、声音、视频、模型等多源异构信息,实现廊桥信息的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
“这场调研从计划提出到落地实行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娇表示,她与团队主要负责“口述实录”,从第一天到达襄汾县,他们便数次往返洪济桥所在地,走访当地居民、农户。调研5天以来,随着对洪济桥周边民间文化的挖掘,一段又一段的群像记忆也被激活。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这些以桥为媒介,散落于周边的民俗、文化以及乡贤们之间“口口相传”的历史,这些都将成为此行非常宝贵的记录。蒲娇强调,此次调研是一场真正的田野调查,将书本搬进田野,让田野反复验证书本理论知识,通过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记忆,将折射出当地居民们的共同思想、价值观。此外,还将把那些缺少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的历史阶段性信息接续起来,形成重要的史料。
现场调研 古代廊桥价值不再单一
现场测绘、构造解读、现场手绘、口述实录,山西廊桥调研勘察行动有着全方面系统的部署,不仅仅是单纯的测绘,还结合“非物质文化”进行融合式研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研究员彭亮向记者介绍,这次勘察,团队成员发挥所长,从不同角度考究解构,他带领成员则是从廊桥周边山域、水系,廊桥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场景诉求角度出发,通过文化景观方式做研究,综合周边的民俗信息,进行综合立体式研究。
彭亮讲述起团队与村民们对话的场景,她注意到村民们回忆儿时在桥上玩耍、往来商贩的画面,都会自然流露出幸福的表情,他们也乐意分享那些曾经的生活,这些画面让学者专家们感受着桥上的“烟火气”。廊桥不再是单一的桥,而是与文化、经济、社会、艺术都产生了链接,甚至是承载着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这次调查是一个全面性调查,不止是物质形态,还包括过去较为完整的乡村形态,它也是见物见人的活态调查,让文物说话变得有迹可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赵伟表示,这次关于山西廊桥调查就是要涉及对廊桥当时生活场景、民俗风貌的还原。他们也绘画了许多类似当时场景还原的“想象图”,以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和地图绘制方式相结合,用特有的建筑语言和图示语言将其用想象复原图方式表达出来,将廊桥文化展示给大众,让他们感受到廊桥文化的博大精深、生动性以及趣味性。
交叉学科 让文物有了“多样信息码”
此次廊桥调研成员有一位山西籍学者——山西农业大学讲师,也是天津大学访问学者,她叫曹晔,被伙伴们亲切地称为“最忙碌的身影”。从路线安排、生活起居到专业调研,曹晔每天都在处理着多样化任务。作为山西人,她说第一次见到洪济桥便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依山傍水的生活方式,当地老百姓口中的“西山”,都让她感受着这片热土的温度。曹晔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一座廊桥,不止是抵抗山洪冲击,建筑风格、日常生活、实用价值都有不一样的赋义。
同时,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当地人真好,山西人真好”,淳朴的民风让身为山西人的她多了一份自豪感。最后,曹晔表示,她非常期待看到山西廊桥与其他廊桥体系的对比、山西廊桥在古建筑里贡献度有哪些。
为了6座廊桥的未来,建筑学、风景园林、非遗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不同学科背景专家学者汇集一起,重新解读一座桥。多学科的交叉,让廊桥有了它的多样化信息码,更让研究者可以带着不同视角去解构信息。
来自天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马静秋介绍,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田野调查。第一次看到洪济桥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她与古代也有了链接,随着一点点探索,她也将手绘还原当时廊桥的场景示意图。此行,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交叉学科”的碰撞和启示。接下来,工作队还将前往介休、长治、临汾继续进行廊桥调研。
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
1.山西廊桥保护调研工作组(天津大学团队)在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汾城(太平)古县城调研。
2.山西廊桥保护调研工作组(天津大学团队)在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洪济桥走访周边村民。
3.如今,洪济桥仍是当地重要的地标。 图1、2由山西古代廊桥调查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