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地千戏,影戏连台!暑假到广东省博物馆,看“皮影里的中国”

图片
清 神仙云朵子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古称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利用光源将影人形象投至影窗,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民俗艺术。皮影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自2006年以来已有37个地方的皮影戏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月17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皮影里的中国”,本次展览汇集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皮影,约395件(套)皮影及相关展品,全面展示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皮影造型,亦有泰国皮影,可一览域外皮影戏的特点。结合皮影剧目内容,精选馆藏“刘海戏金蟾”“三顾茅庐”“寿星公”等人物故事器物,涵盖瓷器、木雕、玉器等类别,全方位呈现中国皮影艺术与戏曲文化特点。
展览分为四个章节:影迹寻踪、影戏连台、影窗背后、光影不息。
影迹寻踪
通过壁画、古籍、剪纸等勾勒中国皮影戏历史;以陕西、河北、四川、广东、湖北等地区的人物、道具等皮影组合共同构成了“百地千戏”的壮丽景象;还特别选取泰国皮影对比展示,展现亚洲皮影戏的特点。
图片
魁星点斗 清-民国·陕西·牛皮
图片
独占鳌头 清-民国·陕西·牛皮
陕西皮影中,无论生、旦、净、丑诸角,影人都有高额头,俗称“岩颅”,显得人物神气十足。
图片
清-民国·河北·驴皮
河北皮影以冀东(唐山)皮影为代表,古称“滦州影”,正面人物中的小生、小旦均为一种写意性的镂空脸,通天鼻,眉与眼成环状连结在一起。
图片
清-民国·四川成都·牛皮
四川皮影是中国南方地区皮影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享有南影“魁首”的美誉,主要采用黄牛皮雕绘而成,流行于川西、川北地区,以成都皮影最具特色与代表性。
图片
清-民国·广东·塑料/皮革
广东皮影以潮州皮影为代表,有纸影和皮影两类。纸影多用厚纸片雕成,皮影则有羊皮影与牛皮影。陆丰皮影是潮州皮影的遗存,影人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五官轮廓分明,与北方皮影有显著区别。
图片
现代·泰国·牛皮
泰国皮影Nang Talung,用高40至80厘米、有活动关节的小影人进行表演,演出剧目包括传统剧和现代剧,常有丑角在家庭和庙会演出,滑稽的表演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戏连台
以《三国演义·古城会》《西游记·龙宫借宝》《西厢记·花园相会》等经典剧目为载体,展示了皮影戏戏剧冲突的张力与艺术魅力。同时,展览通过天官赐福、刘海戏金蟾、魁星点斗等寓意吉祥的皮影及形态各异的神仙云朵子、神怪皮影,呈现中国人无穷的想象力,并表达了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热烈追求与无限期待。
皮影戏演出戏剧故事是动态呈现。但演出转瞬即逝,为了留存这份精彩,古时人们将戏剧故事与人物融入瓷器、木雕、珐琅等器物中,成为广受欢迎的“周边”。这些器物不仅艺术价值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影窗背后
通过展示皮影制作工具、乐器、剧本等揭开皮影戏后台的神秘面纱;结合清任薰绘拜月图轴、明仿唐月宫图铜镜等馆藏中秋时节特色展品,解析皮影戏的演出时间、地点选择以及表演流程等。
光影不息
通过皮影戏唱片、动画片、创新的皮影造型与陶塑《魅影》等展品讲述20世纪以来皮影戏发展历程,以及呈现在非遗时代下皮影戏传承创新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陆丰皮影首创全国“正面影身”(影人),正面影身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眼睛能转动、嘴巴可开合,栩栩如生。
展览既有传统皮影戏剧目选段点播,也有现代科技创新制作的皮影动画片,还设置了全新打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呈现皮影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日。
(燕赵都市报综合光明日报、广东省博物馆、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