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7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 马秀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搭建“资源下沉、需求上提、共建共享”的所站联动体系,扎实写好乡村振兴共富文章。
整合资源下沉 走好思想共富路
盛夏时节,在大场镇大场村家庭站,老党员张启荀满怀激情地为村内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他希望孩子们能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除了家庭站宣讲,在大场镇,特色站也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阵地。青岛勤耕农机合作社是镇里“专业农民”的聚集地,合作社负责人姜永战在开展农机维修培训的同时,也把农机惠民政策、“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宣讲到群众身边,镇文明实践所协助姜永战开设“庄户课堂”,同富勤耕特色站就此成立。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思想共富的重头戏。大场镇自上而下畅通“所管统筹、站管受益”资源下沉渠道,把思想共富送到群众身边。
“大场镇创新打造‘场开谈’宣讲品牌,通过集中讲、录制讲、云上讲、联线讲、巡回讲等方式,将各站的宣讲资源统筹起来。”大场镇党委副书记张建宁介绍,今年以来,大场镇累计发布“云宣讲”以及微视频32期,小戏小剧等文艺特色巡回宣讲130余场,14个新村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
激活需求上提 走好经济共富路
为解决农民缺技能、缺就业渠道等难题,大场镇自下而上建立需求解决渠道,通过“志愿山东”平台和“西海岸传媒”app,打造群众“点单”、乡镇“接单”、文明实践所“派单”的志愿服务模式,实现就业岗位点单派送。“我们探索‘文明实践+技能培训’工程,文明实践所联合同富劳务合作社,广泛征集就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让闲置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大场镇党委组织委员宁聪介绍。目前持证上岗人数新增93人,就近就业256人。这是大场镇探索实施“文明实践+”,推动文明实践服务群众精准到位的一个缩影。
而如何让农产品增值收益真正留在农村,同样是农民的迫切需求。
石磨面粉、黄心白菜、水果萝卜、海鸭蛋、地瓜干……在网红达人的直播间,大场镇的特色农产品,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据介绍,大场镇在文明实践所内设置网红工作室,开展“场苗”网红孵化课程,培育本土网红代言辖区农产品。通过实施“文明实践+流量转化”工程,在草莓节、樱花节等节会期间,网红达人发布视频80余条,全网总播放量突破190余万,仅草莓节期间引流1.5万余人,带动实现营收50余万元。
推进共建共享 走好精神共富路
骄阳似火,酷热难挡。近日,大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梓煊志愿服务中心在大场联通营业厅门前设置“爱心冰箱”,让户外工作者在炎炎烈日中享受到一份清凉。
大场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激发站点互帮互学的氛围。据介绍,大场镇鼓励各实践站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开展活动,联建共建、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得以产生。
“在大场镇党建引领‘三社一司’先行先试的背景下,如何实施新村文化融合是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任务。”大场镇宣教文卫中心负责人夏乾峰介绍,我们建立“所站联动、共建共享”的协同运行机制,点亮群众精神生活。
大场镇积极完善“1+14+N”站点布局,按照“五有”标准,推行“一站活动,全站巡回”的联动机制,每月固定时间巡回在各文明实践站开展义剪、义诊等活动,积极推广“老年人集体生日”等特色活动。
2019年,大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公益大集”志愿服务项目,在每月最后一个大集,以摆摊的方式,服务内容涵盖惠民演出、小家电维修、科学普及、法律援助等精准服务。自“开市”以来,“公益大集”共开展50余场,10余个社会组织团队常态化参与,志愿者参与达1000余人次,累计服务群众50000余人。
下一步,大场镇将充分发挥所站联动合力,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人群聚集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建设在哪里,奋力走好新时代“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