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大会暨“双高”对接活动在株举行,在这场“产学研”的盛会中,校企频频迸发出“新火花”。
▲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所湖南行(株洲)交流合作闭门会现场。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震 摄
昨日,记者采访了四名高校院所与会代表,听听他们,如何“牵手”株洲这座工业之城。

此次推进会上,我们的研发团队与湖南维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功率半导体用氮化硅基板烧结装备研制”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落地后,也会解决关键制品受制于人的局面。
其实我对株洲一直很有情节,虽然我家在衡阳,但是实际上我来株洲比衡阳更多,基本上每个月要来一趟株洲。为什么?不只是与维尚科技的合作,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与万融科技、608所等株洲的企业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部分项目也是被株洲推荐为湖南省“揭榜挂帅”重点项目,以政策为牵引,加速项目落地转化的进度。喜欢株洲,是株洲工业根基稳,株洲企业敢创新、有活力。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但还是觉得株洲创新氛围好,将项目带到这里进行转化,效率高、麻烦少。尤其最近几年,材料学院也不断加大与株洲企业的合作力度,吸引一批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奔赴株洲,也吸引了如王智权等一批清华大学创新团队带着项目来株洲创业。这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也希望株洲能一直保持。
对株洲的印象和了解,就是城市位于中部地区,交通便利,不仅是工业实力雄厚,工业种类多,而且上下游产业链相对完善,是企业的聚集地。种种因素的加持下,株洲的产业集群密集,对成果转化的需求更甚,高校院所技术的转移“嫁接”,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反过来看,也正因为有株洲这个载体,高校院所的科研技术,有了推广应用和转化吸收的平台。从株洲职能部门多次前往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足以见得,政府正努力牵线搭桥,组织交流活动,促动产学研三方交流,寻找发展“共振点”,这里也逐渐成为高校院所成果转移的沃土。不得不赞叹,也正是因为株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好格局,对高校院所是极具吸引力的。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南大学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特色成果转化体系,有力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据不完全统计,依托中南大学科研技术,在湖南设立的公司达1000家以上,其中培育了8家上市公司。中南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累计孵化科技企业795家。同时,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引导各类人才在三湘大地上创新创造、投资兴业,约12万校友扎根湖南。株洲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产业基础雄厚、创新优势明显,与学校的有色金属、轨道交通等优势学科布局高度契合。长期以来,校地合作交流频繁,自2022年1月,学校与株洲签订协同创新合作协议以来,学校将株洲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双方主要领导建立定期交流互访机制,推动校地双方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务实有效的合作,建立学校和地方“双向奔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双方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轨道交通领域大科学装置建设、民用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北斗规模应用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合作成效,也推动了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先进硬质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株洲落地转化,促成了实验室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株洲是制造名城,湖南工业大学作为株洲本土高校,坚持以学科和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办学。目前,湖南工大已有七个学院,成为株洲优势产业成员单位。这些年,学校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公共开发平台等,在产业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高校与地方的对接不断加深,为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移到企业,学校党委也专门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各个学院将围绕产业链共建产业研究院,学校创新团队也将与株洲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小组。学校也将在动力谷自主创新园设立中式基地,通过中式基地,将成果快速推向企业。近两年,株洲围绕着低空经济、北斗应用领域,氢能源等方面,向新质生产力产业迈进,学校也将在今年组建空间技术学院,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株洲不仅是产业之城,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园区企业,对高校的合作,也是秉承着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因此,株洲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宜居地”,依靠株洲的底蕴和完善的产业链等优势,也会把高校的科技成果推向更高的舞台。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陈驰
实习生:吴彤宇
编辑:铱心
二审:戴萍
三审:唐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