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12

1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我,00后,一个布娃娃,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逆袭高考状元


图片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321位真人故事

我是珂涵,6岁那年,我因为肝部肿瘤经历了一场手术,从此家人只希望我平安健康,别无他求。

在妈妈与诸位老师的支持与指导下,我从一个小镇做题家一路逆袭成当年县城的中、高考状元,在2019年考入浙江大学文学系。

在大学的数年里,我因贪玩膝盖髌骨脱落再次手术坐了数月轮椅,因来自东北边陲小镇和身材微胖而自卑怯懦;因无法轻松获得第一名拿到奖学金而焦虑彷徨;因和初恋分手而郁郁寡欢,那个一度想躲在尘埃里的女孩。

也是那个二十岁在杭州有房有猫,备受家人、爱人与朋友关爱,可以蹦蹦跳跳去国内外旅行,斩获学术与创业诸多国家最高奖项,拥有双辅修学位跨专业保研,梦想用艺术复兴家乡报效祖国的闪闪发亮女孩。

山前山后各有风景,有风无风都很自由。

凡此种种,皆为序章。一朵玫瑰正在马不停蹄地成为另一朵玫瑰,我自有千面万貌,会有不慌不忙的精彩和坚强。

图片

(在接广告)

2001年7月,我出生在黑龙江西南方一个边陲小镇。那里是中俄边境,又靠近朝鲜,整个环境弥漫着多重文化风情。

从记事开始,我便和姥姥姥爷还有妈妈生活在一起,爸爸是军官,长年在山上值班。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是缺席的。那时候我不懂何为保家卫国,不会因为爸爸是军人而骄傲,也不会因为缺少他的陪伴而难过,更多的是一种习以为常。

幼儿园的时候,我记忆力很好,有一点点“过耳不忘”的能力,可以轻松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我听过的故事,家里人对我有很高的期待。我也会不知天高地厚地许诺:长大后,我会给你们买金、买银、买房子。

虽说是儿时的戏言,但现在的确是我奋进的目标。然而,命运和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图片

(在香港)

六岁的时候,我被查出肝部患有肿瘤。当时医疗条件还没有特别先进,父母求医问药很久后,终于在北京找到可以手术治疗的医院。

切除肿瘤后,我恢复了健康,但记忆力没那么好了。这次手术让爸妈觉得,我只要平安健康就可以了。

黑龙江的小学只有五年。我们学校很严格,见到老师和校长要立正站好大声问候,擦台阶和门框要反反复复很多遍,哪怕上厕所都得走直线。

那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作为护旗手,在旗杆旁慢慢注视着国旗升起,满眼庄重地行少先队礼。

图片

(在澳门)

二年级时,班主任和我说:“如果你考试能考双百,我就给你买一个你最喜欢的可儿娃娃。”

我那时成绩中上,但对可儿娃娃有一种接近痴迷的程度。我的房间里有上百个娃娃。我可以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一天,和娃娃们说话。

回家和妈妈讲了之后,妈妈决定帮助我,一个月后的考试,我真的考了双百,老师也如约给我买了娃娃。

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妈妈发现我有一些学习天赋,开始陪伴我学习。

很可惜,小升初时,自认为成绩无人能敌,结果考得一塌糊涂。

偌大的操场上,听着主任念年级前一百名同学的名字,心中满是羡慕。

我暗自下定决心,有一天我的名字也必须出现在这前一百个人中。经过努力,开学第一次的月考,我就考了年级第一。

图片

(在家里)

那时候的快乐比后来考上浙大还要激动,因为之前对自己的不认可和怀疑,都在那一刻打消了。

中考前,班主任把我叫到一个房间,指着窗台上的花说:“你看,有这么多花,你想成为哪一朵呢,我希望你是最上面的那一朵花。”我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中考出成绩的那天,老师激动地告诉我,我考了全县第一,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的声音激动得颤抖。

高中分文理班,我选择了文科,也就此选择了一条相对轻松的路。

图片

(在浙江大学)

高中的时候,我身体很差,不在学校上晚自习,每天五点多下课我就回家。吃完饭,我会滔滔不绝地和妈妈讲一天发生了什么,休息一会儿后再写作业,早早就睡觉,周末,我们还一起看电影。

高考前,我每天都疯狂刷题,把全国近二十年的每个省份的高考卷都刷完了。

高考那天,老爸给我写了一个“旗开得胜”的卷轴,妈妈还给我买了红色的衣服和袜子。从那之后,每次考试我都穿红色。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晚上,我自己坐在阳台的电脑上,输入学号查成绩,不敢让爸妈看,出成绩的那一刻如释重负,再次全县城第一。从此,十年掩卷,再见少年。

我的名字被刻在了市里景区的一块石头上,每年姥姥姥爷和爸爸都会去看一眼。

图片

(在浙大)

高考出分后,没有太多考虑,就报名了浙大的文学系。当我真正踏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才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几年的浙大生活,我见证了它真正的魅力,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人。

刚进大学,我因为来自东北,和当地的许多同学相比,能力和视野认知上有很大差距,心理上难免有些落差和自卑。

大学里人才济济,我只好学着接受自己无法再获得第一名的现实。军训的时候,我因不幸受伤,左腿髌骨脱落,韧带撕裂,需要手术。

爸妈得知后,迅速赶到杭州陪我。手术后的几个月内,我只能坐轮椅,都是爸妈推着我上课。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又去做了另外一个手术,因为鼻炎困扰了我十几年无法顺畅呼吸。

经历了多次手术,每次都让我更加成熟,更加珍惜生活与来之不易的健康。

疫情期间,我一直待在家里,机缘巧合在线上认识了一个朋友。在她的陪伴下,第一次尝试做创赛和挑战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图片

(在青田)

大二时回到学校,通过选拔,进入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和文化中国的人才培养计划。

在这里,我见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开阔了眼界,也找到了自己对于创业和文化艺术的热爱,对于之后的就业方向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也是这一年的坚持,让我在做挑战杯等学术和创业比赛中拿到了一些成果。

进入大三后,我参加了更多的创赛,尝试了很多科技公司的实习,忙碌但充实地进步着。

大三下学期,进入紧张的考研阶段。

考研无疑是横亘在我面前的又一个难题。考研之路并不轻松,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参加学校的保研。

保研,听起来简单,实际上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图片

(在北京)

我的大学成绩并不理想,高数和计算机甚至濒临挂科。直到毕业时,我在文学院的排名依旧是中上等的水平,远远不够可以保研的成绩。

不过,因为专业课程难度不高,强度不大,我有更多精力去探索自己喜欢的方向:书法美术、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竞赛、创新创业比赛。

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和文化中国这两个集体,给了我太多难忘和精彩,以及太多的机会。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文化艺术+商科结合这个方向,也因为这些经历我可以有推免的资格。

经历了长时间的挣扎,一切在大三期末撰写论文的那个午后发生了转折。

图片

在寻找影视方向的参考资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传媒学院提供的戏剧与艺术项目(MFA),这两个关键词瞬间点亮了我的兴趣之火。彼时,距离保研仅剩不足两个月。

有时候决定只是一瞬间。我立即着手了解这个专业,给传媒学院的老师、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导师发送邮件,希望能获得最直接的建议和指导。幸运地是,每位老师都给予了回应。

通过与老师们的深入交谈,我对MFA专业的内容、培养目标、选拔标准、师资阵容及学院氛围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我全身心投入到考研资料的搜集和学习中,查阅所有推荐教材,观看网课,梳理文献,还研究了历年真题。将这些资源整合后,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为每天的学习任务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并预留了缓冲时间以应对不时之需。

那个夏天,我在极度紧张与专注中度过的,从清晨至深夜,除了必要的休息和饮食,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我不仅啃下了所有考研教材,还广泛阅读杂志、制作笔记,观看了大量的网络课程,并且准备了英语面试和个人陈述等。

图片

直至新学期开学,在得知资格获取后,我仅用五天时间高强度地复习,强化面试技能,最终顺利通过了面试。

四年匆匆过去了,我在浙大文学院的本科,除却感恩外,无他。

我的父母他们每日给予我太多的能量,他们在我迷茫、无所适从的时候,千里之外给我力量与答案。

我的姥姥姥爷每日关注着杭州的天气和我心中的“天气”,小心翼翼地询问却又热烈肆意地温暖。

奶奶一家人善良、热情;大舅姥爷一家对我的次次鼓励与精神启蒙;弟弟总是在我屡次崩溃的时候,坚定地给予支持。

何其有幸,能做他们的孩子、孙女与姐姐。

图片

(我和家人)

在浙大,有最好的老师们。

文学院的老师在我本科期间悉心指导与陪伴,使我在文学院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滋养与自由;ITP的诸位老师,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我在文学之外有另一片精神桃花源;传院的诸位老师在读研前的阶段,让我坚定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职业道路;文中的诸位老师,是良师益友,在沧桑岁月中坚守传统文化与国际视野。

这些老师,他们在忙碌繁杂的同时倾听我的声音,解决我的困惑。

因为跨专业、跨学院,我有了更多与不同老师接触求教的机会,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感谢与感动。

本科的四年那些自大学伊始便结识的挚友,与我共度无数日夜,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与笑声。

我感谢闺蜜发小,还有那些在我追求梦想路上给予无限理解与支持的国内外朋友们,他们是我灵魂的共鸣者,让我的生活更加多元而精彩。

图片

(在浙大)

团队和小组的经历让我在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成为了难忘的时光印记。

与室友、学长学姐及公司同事们的相处,以及每一次交流与合作都让我受益匪浅。

年少时的我们是彼此青春的收藏家。我们都必然远走,又期待生命的久别重逢。

但这些,闪着光的、细碎的、拼图一般的回忆,会像题跋一样,一层一层地加注其对于我,对于我们平凡生活的意义。

这四年,我从东北的边陲小镇来到了杭州,见了太多令我肃然起敬的人,去了太多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浙大的四年是我的莫大幸运,也是我抵抗岁月生活虚无无力的砝码。

在爸妈的帮助下,我在杭州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我无比感激父母,可以在我漂泊时给予我安全感,让我有了自己的家,使我可以真正“落地”而非“流浪”。

因为父母和家庭的幸福,让我本身对于婚姻和未来多多少少充满了一些期待。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我认识了来自奥地利的外国男友,慢慢地去接触欧洲,学习德语,了解奥地利这个国家。

图片

(我和男友)

平心而论,我很难把一个具体的,异国他乡的人,当作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置身至一段新的亲密关系中。

不过在慢慢接触中,我感觉到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全新的、温暖的恋爱体验,对于亲密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怎么跨文化交流,在尊重的基础上保持亲密……

To do list上也有了更多事情,去中国的每个城市旅游,去欧洲,去日本……世界在眼前缓缓展开,一个全新的自我亦然。

我开始专注于感知世界,学做自媒体,学习创业。我不逃避生活,而是去发现。今年东北火出圈了,尔滨变成了我不认识的模样。

除了欣喜外,更多的是对自己专业的再次审视——或许这就是传媒的意义吧。

我也可以通过传媒和影视的力量,给家乡做些什么,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图片

(在新加坡)

有些鸟是注定不会被关进笼子里的,因为他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我慢慢明白人生注定是一个自主又被动的,放弃部分确定性,看到更多可能性的一个“转型”过程。

只有不断努力、不断修身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看见更多的风景,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

‍‍‍‍‍‍‍‍‍‍‍‍‍‍在中国这样的环境,在东北这样的黑土,在杭州这样的山水间,如何自处与找到自我意义依旧是我困惑的地方,但我也知道乘历史大势行稳,走人间正道致远。我们都还年轻。

求实创新,树我邦国。这是浙大教会我的,也是我终其一生,想要去追寻与实现的。

每一条向上的道路都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段旅程。

结果本质上也不存在什么好坏之分,在理智和冲动之间尽可能地去享受过程本身,去享受文学历史艺术,享受每天的日出日落和喜怒哀乐。不要因为想追逐眼前的路,对精彩无视,对痛苦麻木。

从小镇做题家到浙大本硕,我自有千面万貌!

【口述:陈珂涵

【撰文:一凡】

【编辑:晓柒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9
如果你玩三国游戏一分钱都不花,那试试这款,武将全靠招募!
广告三国群英传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