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大逆转!毒性蛋白“克星”,全新鼻腔喷剂阻止了认知衰退

AI划重点 · 全文约1665字,阅读需5分钟

1.德克萨斯大学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型抗体TTCM2,能有效识别并靶向病理性tau蛋白低聚体,同时能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作用。

2.与年轻小鼠相比,TTCM2在年老小鼠大脑中的活性明显更强,且在tau蛋白敲除的小鼠中无活性。

3.为此,研究团队采用鼻腔喷雾方式递送抗体,通过脂质微团外壳增强抗体的穿透性,使其能广泛分布在大脑各个区域。

4.实验结果显示,接受鼻腔喷雾TCCM2治疗的小鼠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大脑内部的tau蛋白低聚体和神经纤维缠结减少。

5.目前,研究团队正计划进一步推动人类临床试验,验证新疗法对人类的作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当我们谈论起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时,会想到过度累积的β-淀粉样蛋白(Aβ)形成的斑块。另一方面,神经组织内部大量聚集的病理性tau蛋白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这些蛋白会形成一些神经纤维缠结,同时还保留有神秘的“种子”传播机制,即从一个病变区域释放病理性的tau蛋白,到新的区域生根发芽形成纤维缠结,严重损伤健康的神经功能。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相较于纤维缠结,tau蛋白低聚体具备更强的神经元毒性,阻断这部分蛋白不仅可以恢复小鼠的认知功能,还可以防止tau蛋白“种子”继续传播。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靶向tau蛋白低聚体的抗体疗法是极具潜力的一种策略


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不过,正在研究阶段的tau蛋白靶向疗法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较关键的是如何让抗体顺利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内部,另外还要让抗体不仅仅作用于细胞外的tau蛋白聚集体,还要在细胞内同样起效。


最近,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带来了全新突破,他们设计出的抗体不仅可以有效识别出有毒性的tau蛋白低聚体,还能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作用。同时,这种抗体能以鼻腔喷雾方式通过鼻-脑通路进入大脑,突破血脑屏障的障碍。接受治疗的病理性小鼠,认知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并且大脑内部的tau蛋白低聚体、神经纤维缠结减少。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


图片


研究将这一新型抗体称作TTCM2,在测试中,他们确认TTCM2只对具有神经毒性的tau蛋白低聚体高度亲和,不会影响健康细胞的tau蛋白单体的正常功能,也不会对Aβ或者α-突触核蛋白产生反应。相较于年轻小鼠,TTCM2的活性在年老小鼠大脑中明显要更加活跃,并且在tau蛋白敲除的小鼠中没有活性。


除了特异性靶向病理性tau蛋白,TTCM2还显现出强大的tau蛋白“种子”抑制能力,在特殊的tau蛋白突变细胞系中,TTCM2可以有效减少病理性tau蛋白传播,以及细胞内部的tau蛋白聚集体形成。


图片

▲TTCM2抗体可以有效识别病理性tau蛋白(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有了这种卓越的tau蛋白对抗能力,剩下要解决的便是将其高效递送到大脑内部。传统的静脉注射容易导致抗体被代谢或被血浆中的酶所清除,抗体也难以穿透血脑屏障。新研究中,作者使用了鼻腔喷雾形式进行抗体递送,为了增强抗体的穿透性,他们额外给抗体添加了一个脂质微团外壳,这可以增强细胞膜的亲和性,帮助抗体穿透鼻粘膜以及神经细胞。


图片
▲通过特殊脂质包裹和鼻腔递送,抗体可以有效进入大脑和细胞内部发挥作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作者发现小鼠在接受鼻腔喷雾TCCM2治疗后,大约3小时内,TTCM2就会广泛地出现在大脑各个区域,包括海马体、皮层、小脑等。同时,神经元细胞内部也能检测到TTCM2的存在,这说明抗体已经进入细胞内部,作者还发现抗体在细胞内的位置往往会与tau蛋白聚集体重叠,这暗示着它会对病理性tau蛋白发挥靶向作用。

研究在tau蛋白病理模型小鼠中测试了新疗法的作用,当小鼠在老年阶段初步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时,作者给部分实验小鼠执行了单剂量的鼻腔喷雾治疗。相较于未处理的小鼠,实验小鼠在治疗2周后,在行为测试和迷宫测试的表现就明显更好,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的短期记忆功能障碍。

此外,小鼠大脑样本显示,TCCM2治疗降低了tau蛋白低聚体水平,磷酸化tau蛋白、错误折叠tau蛋白都有所减少,这些变化都支持了小鼠认知、记忆功能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尝试在去世的AD患者大脑样本中使用了TTCM2,这些抗体也可以准确识别其中的病理性tua蛋白,也预示着该疗法能对人类发挥相同作用,研究团队正计划进一步推动人类临床试验,验证新疗法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Sagar Gaikwad et al, Nasal tau immunotherapy clears intracellular tau pathology and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s in aged tauopathy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4). DOI: 10.1126/scitranslmed.adj595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