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事件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天气事件。极端天气事件有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往往伴随强致灾性。[1]近年来,异常高温、山火、频繁的暴雨、龙卷风、沙尘暴,让极端天气的形象切实而沉重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2016年,学术刊物《Science》(《科学》)刊文指出,无论是从归因分析还是从决策过程的角度,极端天气都应该被视为社会事件,即一方面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极端天气会给人类社会的当下决策和未来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是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交互影响的具体体现。[2]
面对这些不容忽视的天气“社会事件”,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报道,呈现极端天气下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救灾救援开展情况,并为预防和减灾贡献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体现。
一、在采访中追求时、度、效
(一)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找到受灾群众
对于极端天气事件,人民群众既是亲历者,也是传播者,更是迫切需要了解事件进展的目标受众。极端天气灾难一旦发生,记者应义无反顾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传达最新的讯息。在突发灾难面前,记者应稳住阵脚,冷静面对。
记者群体中曾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要求:行李箱里常年备着换洗衣物、安全帽、洗漱用品、应急物品等,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拎包即走。这是一种职业状态,更是一种职业态度。
今年3月末,南昌突发强对流天气,某小区住户3名群众在睡梦中被吹下楼不幸殒命,引起舆论强烈反应。《中国青年报》记者赶赴小区现场,当时极端天气的余威仍在,记者冒雨走访,快速找到受灾家庭的当事人,谨慎地完成了采访,发表了《南昌大风的飞窗之谜》。记者进入事发的建筑里,从各个角度拍摄了“不翼而飞”的阳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极端天气的威力。受众很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记者充当了现场的“眼睛”,填补了信息空白。这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已有76万。
□ 《南昌大风的飞窗之谜》展示了极端天气的威力,被广泛传播
突发事件采访,唯快不破。2016年,江苏盐城被龙卷风侵袭,造成99人死亡、846人受伤。《中国青年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写出深度报道《龙卷风卷不走的“空心村”》。当时,记者沿着龙卷风降临的轨迹,一个村子接着一个村子找,在一片建筑废墟上,偶遇了一名刚刚失去女儿的父亲。他在倒塌的“家”中翻出女儿的照片,那张照片被雨水弄脏了,他小心地抖了抖,在身上擦了擦,望了一眼,又擦了擦,最后装进腰包里,嘴里念叨着“不能让她妈看见”。记者捕捉到了这个场景,这是第一时间到现场才能完成的记录。
记者赶到现场时,灾害已经发生,受灾群众可能已经被转移。记者可以前往安置点、医院,有时甚至是殡仪馆,寻找事件当事人。在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当下,依靠网络找到受访者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上,事件相关方可能在一条留言、一张图片里。记者要善于在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线索。
(二)遵守新闻伦理,不过度打扰受访者
在极端天气灾害中,最具代表性的受灾群众往往是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最多的家庭。在面对可能刚刚失去亲人的受访者时,记者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提问方式,避免过度打扰,以陪伴型聆听为主。
《龙卷风卷不走的“空心村”》一文中,一名受访者是在医院接受采访的,他在龙卷风中手部受伤,幸而并无大碍,他急切地想要讲述劫后余生的过程。此时,记者只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即可,并适时抛出问题,借助受访者的回忆,还原龙卷风发生的场景。
大悲大痛,不能无言。记者可选择一些有倾诉需求的遇难者家属,记录下他们亲人的点滴。倾听个体痛苦,帮助个体发声,这让人们更真切地理解灾难,进而寻找对策、加强预防。报道灾难是为了减少灾难再次发生的概率,《南昌大风的飞窗之谜》一文的留言中,相当多的读者表示想要重新加固自家的窗户。
(三)寻求专业力量,为报道增加厚度
极端天气报道专业性较强,寻求专家帮助能让报道更具科学性。近些年,高温天气频发,2022年,《中国青年报》刊发《高温凶猛,预警如何更“响”》一文,探讨高温预警系统。采写过程中,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主任,吐鲁番市托克逊县气象局副局长,卫健委工作人员等专业人士,解读高温预警系统该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 《高温凶猛,预警如何更“响”》通过采访众多专业人士来探讨高温预警系统,为报道增加厚度
通过采访专业人士,记者发现,我们应对高温热浪的规章制度、预警系统、科普宣传,甚至是生活经验,都影响着人们在高温下的结果。过去40年间,中国高温热浪相关的死亡负担增长了4倍。专家建议,应该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这样更加有利于公众获取有针对性的气候服务,从而降低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这增加了极端天气报道的建设性,通过减少城市管理与个人防护的脆弱性来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二、在写作中注重人文关怀
(一)用细节还原故事
深度报道中,逼真描写细节,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正是文字的魅力。
2023年7月6日,地球平均气温达到了17.23℃——这是全球各地,包括海洋与两极的温度均值,是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自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全球平均气温最高值。《中国青年报》刊发了深度报道《地球最热的一天》,通过描述全球各地人民在这一天经历的细节故事,展现极端天气对全球环境、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伊拉克一名只身在外的出租车司机担心生病的母亲,停电期间,每隔1小时就往家里打一通电话,以了解母亲的身体状况。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夏季,一名妇女会选择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前去探监,只为前夫能够在有空调的探视区得到几个小时的休息。这些细节清晰地描绘了全球人类面对高温的反应。
此外,细节不允许想象,报道应少用形容词,多用准确的动词。《龙卷风卷不走的“空心村”》一文中,描写风后景象时,提到老人们用两根棍子支起一块木板,坐在临时的庇护所里乘凉,吃着压缩饼干,泥土嵌进指甲缝和手掌纹路里。很少有老人愁眉苦脸,甚至因为赶回家里的子女,老人们的脸上还有一丝宽慰,“人没事就好”——细节是冷静、客观的,作者的感情一般隐藏在细节之后,而不直接表达出来,事实让细节说话。
仍需注意的是,冗杂的细节会消磨读者的阅读热情,也分散了对主体的关注。细节是事实脉络精准有力的呈现,无需锦上添花。
(二)场景让新闻更具画面感
场景是有事发生的段落:人们在做什么,追求什么,决定什么——他们在采取行动。
一篇具有人文关怀的报道,需要让读者清晰明了地感受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核心事实中的人物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若能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绪和共鸣,便达到了直击人心的传播效果。场景的描写便是一个有力抓手,它像电影的分镜头,让整篇文章充满画面感。
在《南昌大风的飞窗之谜》一文中有几段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大风仿佛扑面而来:
对南昌人而言,这是陌生的气象概念和生活体验。以往的词汇经验已经无法形容这场疯狂的风,他们不得不更新表达:
“不是冬天那样呜呜呜而是‘哐哐哐’!‘哐哐哐’!”
“像铁皮一样响。”
有人忽略了声音,而直接感受到一种力量:
“房子在震,我是被晃醒的。”
学校球场上的篮球架倒了。生米大桥上的路灯断了。象湖湿地公园桥上的护栏碎了,小石狮子滚落一地。向塘镇的几辆半挂货车,横七竖八躺在路上。一个人被埋在民房的砖瓦废墟里,失去了气息。
通过场景不停变换来叙事,视角从一个人切换到另一个人,其写作技巧是,提笔前,记者先闭眼回顾印象最深的场景,再调动五官的感受来描绘它,读者便能从文字中读到画面,仿佛极端天气就发生在眼前。
(三)悲伤故事需用冷静笔调
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文章情绪极端常有惊人的转发量,但克制是一种高级。在极端灾害天气报道中,“描写一个去世的人,他再也不能怎样怎样了”,是一种渲染情绪的写法,略显烂俗。
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发生后,《中国青年报》刊发的《生死五号线》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稿件描写了暴雨来临时被困郑州地铁5号线的人们,也记录了逝者,笔调克制、平静,挖掘出“乘客轮流举起陌生人的小孩”的温暖瞬间。
例如,文章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雨前的宁静:在这座常住人口1260万的特大城市,街道车灯闪烁,外卖员赶着时间,白领正常通勤。都市生活里,很少有人对一场雨表露出过分的担忧。后来,雨水涌入5号线。“起初是脚脖、小腿、膝盖,然后水位到了半人高。人们站上座椅,有人把包挂在脖子上,包也湿了。”
尽管只是平静记录,读者还是能够感受到灾难来临前人们的紧张情绪。越是悲情的事件,越需要记者冷静。在面对一些生命的逝去时,记者并非机器,不可能没有情绪地去记录那些最后的时光。但记者不能放任情绪泛滥,用情绪的洪水冲毁事实的桥梁。
情绪会带来失控,记者的情绪会带来偏颇,这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大灾面前,事实自有千斤重量。
情绪也会蒙蔽记者发现的眼睛。在《生死五号线》报道中,记者没有一味悲情,而是在黑暗中寻找到光亮。文中记录了人性的闪光时刻,为一个悲伤故事留有一个光明的结尾。
幸存者看到,最先被救出去的是两三名孕妇,因为长时间泡在冷水里,她们看上去很虚弱。之后被救出去的是孩子,再之后是女士,最后才是男人。“出站的时候能见到很多人在和你逆着方向走,有救援人员,有医护人员,有地铁员工,还有很多我不太能辨别职业的人,在往车厢那边去。”
结语
当前世界环境问题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气候异常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随着气候异常变化加剧,相信在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极端天气,这势必也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
媒体该在极端天气面前武装好自己了。越是极端天气,越应沉着应对。一旦灾害发生,应迅速投入应急报道,这也是对新型主流媒体执行力、引导力、影响力的考验。(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
【注释】
[1]段昊书,杨凤临.行业媒体如何做好极端天气事件的新媒体报道——以中国气象报“7·20”强降雨新媒体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3).
[2]斯科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极端天气事件[J].科学,2016年总第352卷第6293期.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6期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刘益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