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张聪
当杨丽萍+谭盾的“顶级配置”遇上神秘浪漫的荆楚文化,舞台之上将会绽放出怎样瑰丽的场景?这个谜底,即将在武汉揭开。
7月12日晚,历时三年创作,由著名艺术家杨丽萍担任导演、著名音乐家谭盾出任音乐总监的舞剧《荆楚映象》将在琴台大剧院首演。11日下午的发布会上,谈到创作过程的艰难时杨丽萍忍不住哽咽,更不忘打趣自己,“我总说,为了做这部舞剧,我都少活了好几年。”
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题材
对于荆楚文化,你的认知是什么?一个众所周知的定义是,浪漫与神秘。而这种气质其实与杨丽萍非常“相配”——《云南映象》里,浓郁的云南风情呼之欲出;《平潭映象》中,海洋的瑰丽与凶险、独具闽南特色的“神鬼”刻画都令人印象深刻。那到了《荆楚映象》,杨丽萍导演下的舞剧又会呈现怎样的奇特风景?
据悉,《荆楚映象》将以屈原四部经典名著《天问》《九歌》《离骚》《橘颂》为篇章,集中展示楚地的浪漫。
发布会上,《荆楚映象》文学总监、著名编剧梁戈逻表示,这部剧的创作缘起是因为“缺失”,他提到,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多元的,但在传统舞台演绎上,秦、汉、唐的表现总是相对较多,“而且是黄河文明、儒家文化会被丰富呈现。”但其实,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里,“代表着阴柔、唯美、神秘、浪漫的荆楚文化,却总是让人觉得陌生。”
想做这件事,也让《荆楚映象》应运而生。梁戈逻提到,虽然楚文化神秘又比较晦涩难懂,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做的题材,“我们这个民族是极其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基础的,当我们走到荆楚之地去看博物馆,去听《楚辞》,你会发现,这个民族为了追求理想和浪漫可以‘上下求索’的那种丰富想象力,都会让我们在整个研讨的过程里不断感叹:太美了,太神奇了。”
这是一次痛苦但值得的“翻译”
想要去展现那种浪漫,但创作的过程却非常艰难。《荆楚映象》历时3年,杨丽萍在发布会现场提到所有人的付出时甚至忍不住哽咽,也都是因为这种“难”。
梁戈逻提到,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楚辞》和屈原,但好像楚文化相对其他文化感觉“没有那么火”,这是因为如何让大众去理解《楚辞》是有难度的。
“我们需要进行‘翻译’。”他说。
这个翻译不是用文字,而是用舞蹈与形象。现场杨丽萍提到,《荆楚映象》里会出现十多个性别迥异、造型分明的角色,比如凤凰、比如山鬼、比如后羿、比如祝融……“再加上舞台艺术的编排合成,我们可以将屈原《九歌》里书写的文字,活生生表现在舞台上。”
这个“翻译”的过程特别困难。杨丽萍提到,一开始《荆楚映象》面临的难点实在太多,因为荆楚文化一旦走进去就会发现“太丰富了”,“所以我们尝试做减法,去把最精粹的东西提炼出来。”而梁戈逻总结称,整个创作过程,大家先是被楚文化的浩如烟海惊得“目瞪口呆”,后面是慢慢精心感受,最后去提炼创作……
这真的是来自2000多年前的乐声
看过杨丽萍舞剧的观众应该会了解,“意象”是她最擅长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那么在《荆楚映象》中,会有哪些相关意象出现呢?发布会上她回答称,凤凰、火、太阳、眼睛,都是舞台上会出现的重要元素,尤其“眼睛”,“首演的时候大家注意看,我们想用眼睛来表达很多含义。”
对观众而言,除却杨丽萍,《荆楚映象》的另一个吸引力还在于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的音乐。
11日的发布会,谭盾因飞机晚点未能到场。但剧组透露,两位大师的合作让《荆楚映象》将是一个“非常独特非常别致”的存在。
谭盾出生于湖南,也因此一直对楚文化和屈原抱有强烈的热忱。1979年,谭盾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问世,1989年,他发布了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1997年,他以曾侯乙编钟原件为乐器,创作了迎接香港回归的交响作品《天·地·人》。而这一次《荆楚映象》里,就用到了当年他对曾侯乙编钟原件进行声音采样的乐声。“所以观众在这部剧里听到编钟,是真的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声音。”杨丽萍说。
据悉,《荆楚映象》由荆门市湖北楚秀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制作,除杨丽萍领衔出任艺术总监、总导演,谭盾任音乐总监,梁戈逻任文学总监外,国际舞美协会副主席张庆山担任舞美总监,著名服装设计师崔晓东出任服装造型设计,中央戏剧学院孙晓红教授担任造型设计,著名灯光设计曲明、视频设计冯磊等均参与其中。而主演团队中的大朱、程佩莹、巩中辉等,都已是国内炙手可热的顶尖舞者。
(图片由《荆楚映象》出品方官方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