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这些鄂尔多斯土话方言啊!

在外地跟别人多叨唠一会儿,地域的味道就出来了,别人就会肯定地说:“你是鄂尔多斯人哇”方言成了识别鄂尔多斯的一张靓丽名片。


离开故乡,我把方言行囊一起背到了远方。我想起那个在地图上找不到位置的村庄。地图上不可能标出一个小村庄的名字,但我坚信,我们说的方言就像地图上的脉络轮廓,把一个个看不见的城市、村庄手臂一样紧紧地搂在怀中。


多年来,我一直痴心于鄂尔多斯方言研究,渐渐地,对鄂尔多斯方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常说:“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文”。鄂尔多斯方言属晋语系,通行于黄河几字弯内,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鄂尔多斯方言是多地区多民族语言的融汇。不但融汇了晋、陕等地的汉语词汇,而且借用了蒙、满、回族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词汇。经过长时期的交融、约定俗成,以及人民群众的口耳传承,逐步形成了规律性强、稳定、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汉语方言。可以说,鄂尔多斯方言是鄂尔多斯文明进化的路线图,是鄂尔多斯社会变迁的全景图,是鄂尔多斯折射社会生活演变轨迹的多棱镜。


鄂尔多斯方言除鲜明、生动、准确外,又充满乡土味,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极富人物个性,也是十分珍贵的文学语言。它是生活在这片炽烈的土地上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象征着鄂尔多斯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是鄂尔多斯地域文化鲜明的标志,更将鄂尔多斯的文明与民间文化通过非物质的形态全方位地表现并传承下来,而且经年不衰。它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区别细微;情感细腻,褒贬精准;腔调婉转,幽默传神;底蕴深厚,妙趣横生。


鄂尔多斯方言褒贬分明,一针见血,绝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例如它形容一个人不好,就说他是“瞎货”;形容一个人笨,就说他“毬也挛不成”;形容一个人喜欢夸耀自己,就说他“呵砣匠”等。例如讲黑就说“黑浓烂泔、黑蛋蛋、黑独拉掐”等,它们意思虽差不多,但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词语,体现了鄂尔多斯方言的多样性和准确性。鄂尔多斯方言的形容极富生活色彩,都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真正领悟并提炼出来的精华。例如他讲一个人“臭”,不是说他“狗屎臭”,而是说他“肨臭”。肨臭是一种无法形容、令人作呕的臭,这就骂绝了。我们可以看到鄂尔多斯方言在喻物、借代、夸张等方面的运用,是多么的富有地方特色。它对环境、对色彩的描写十分贴切,十分到位。鄂尔多斯方言不一定是优雅的,但一定是鲜活准确传神的,能生动形象的表达人的情绪和情感。如果用方言说一个人的不好。那简直是绝妙无比,淋漓尽致到极点,更是鲜活得就像你亲见一样。


鄂尔多斯方言有着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形状描绘等方面都比普通话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这些方言词语,如用普通话去解释,往往需要几个词甚至一句话才有可能把它说清楚,但难于用一个词去精准地替代它,即使勉强替代,也必索然无味,由此可见方言之独特魅力。它有力地验证了喝鄂尔多斯的水,说鄂尔多斯的话。黄土有多深,文化就有多深。听鄂尔多斯人讲方言,就像吃猪骨头烩酸菜那样纯、那样香,那么亲切有滋有味!

和鄂尔多斯方言一样,任何地方的方言都是这个地方最为明显的活化石。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地理特色,都可以在一句方言中浓缩再现。一个地区最明显的标志,莫过于方言;一个地区对外交流最靓丽的“名片”,莫过于方言。方言作为最古老,最灿烂,应用最为频繁的一种地方文化,她不仅体现着一个地区的传承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且体现着一种强大的渗透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铁会生锈,铜也会生锈,而方言不锈。尽管它以庸常、平淡、重复的形态让我们打发着光阴。它蛰伏在我们的口舌里,让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交流,我们一生所有的恩怨情仇都被方言负载、释放。


这些如人体动脉血管般遍布中国的方言河流,不管随着社会经济的怎样变迁,它永远都会身披金色霞光,承载着或是厚重或是瘠薄的历史韶华,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