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消暑特辑|哪里的远山在呼唤我


近日,《异客》这首歌霸榜各大平台,一句“那远山呼唤我,曾千百次路过”,唱出了多少人内心的期盼和对自由的向往。


而旅行正是我们对抗日常琐碎、保持生命之树常青的秘密武器。它让我们的心田不再荒芜,拒绝萧瑟与寂灭,永远鲜活而热烈。每一次踏上旅程,都是对自我边界的勇敢跨越,是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最直接表达。


如此,网友们纷纷表示“风景是治愈心情的良药”“要勇敢、要自由、要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在众多游历四方的笔触中,钱红丽的游记以其独有的细腻与唯美,脱颖而出。她的文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风景画,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温柔与力量。


你是否因为炎热的天气足不出户,又是否被繁忙的工作困住了脚步?本期夏日消暑特辑,文艺君特别推荐——《河山册页》,让我们一起跟随钱红丽的笔触,翻开这本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绝美篇章,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旅行之美!


浮槎山记


浮槎山顶,有泉眼两口,终年不绝。等我们赶到,已被一座茶厂占领,起几座粗陋的矮屋,炒茶用。


图片


满山皆茶园,附近村民凌晨五点即上山采茶,一斤嫩叶,六十元的酬劳,一天可采两三斤。老人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来采茶混混日子……她苍老的手指被茶汁染得乌黑。有一顿免费午餐,一碗饭上,盖一瓢西葫芦丝。她们坐在屋檐下,低头静静吃饭,山风吹着她们的乱发……一样的平凡俗世。


图片


浮槎山顶两口泉眼,大有来历。


北宋年间,当地太守李侯曾将这泉水千里迢遥地送给远在京城的欧阳修。欧阳修喝过之后,回信大赞:“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岂减惠山之品?久居京师,绝难得佳山水,顿食此,如饮甘醴,所患远,难多致,不得厌饫尔。”


这都不算什么,他还特别写了一篇《浮槎山水记》公布于世,盛赞浮槎山泉水如何之好。


我来浮槎山,正因为看了《浮槎山水记》。


出环城高速,入省道,忽然消失了人踪车辙,不愧为静中探幽了。渐渐地,浮槎山如在目前。


北宋诗人释用孙曾也来过此地,他写:


山为浮来海莫沈,萧梁曾此布黄金。

梵僧亲指耆阇路,帝女归传达磨心。

地控好峰排万仞,涧余流水落千寻。

灵踪断处人何在,日夕云霞望转深。


千年以后,我来时,浮槎山早已不复当年“涧余流水落千寻”模样,尤其这两口名泉,终年被囚于两间小黑屋内。最碍眼的,是被投进了无数硬币,白瞎了这一汪甘泉。


寂寞浮山


晨起推窗,秋雨漠漠,想去外面走走。说走就走。去浮山。


图片


自京台高速、合安高速,一小时余,飞驰至浮山脚下。


买好票,恍觉此山杳无人迹,唯余秋风一阵凉似一阵,我们仨瑟瑟然,将衣领紧了又紧。


拾级而上,一路原始风貌。一条条山径,依石凿出排纹,青苔历历。沿途遍布白色小花,大约是野菊了。溪水淙淙,时而白亮,时而黛绿。孩子一路走,一路啜饮。我把手放进溪水,沁凉入骨。


图片


路口一株枫树,红黄杂糅,薄雾浅霭间,遍布旧意,似与人间隔了一层。


慢慢地,奇峰、怪石、巉岩、幽洞,逐一浮现。巨大岩洞犹如宇宙星体,凸显眼前,劈面而来的摩崖石刻,草书、隶书、行楷……叹为观止。


图片


多少文人骚客来过这里?一幅幅,仔细辨认过去……


孟郊、白居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陆游父亲也曾来过了的。


这座山,太让人惊叹了,沿途遍布巨石阶台,宽而坦,窄而峭,后者仅容单人侧身而过。抱月石旁,一棵巨大无匹的无患子,生于巨石巉岩间,不见一点泥土,依然枝繁叶茂。侧身回首,将这树赏了又赏,不小心将右脚踝扭伤。


图片


古语云:海枯石烂。原来,石头真的可以烂掉。这浮山无数岩洞,若干石刻,渐趋风化,字迹模糊不清。这一座山,实为火山。火山岩质地向来坚硬,但也抵不过千年风雨的锤打,石上字迹一点点被磨灭。


神龙谷溪行


酷夏,心绪紊乱烦躁时,适合听听溪声,抑或翻翻古画。尤其宋画,满纸细白的墨气,那份与人世的疏淡,总是令人静,但,到底不如溪声来得灵动而自然。


图片


九华山后山的神龙谷,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除了大树美荫,可听一路溪声。缘溪行,心旷神怡。有的地方山势陡峭,溪流忽而变宽,碎玉一样的溪水,众鸭般飞翔于巨石间,溅起尺高水花,复而落去低洼……让人感觉这样的水,并非流着往前的,而是飞奔着一路小跑,或可去赶个头集什么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齐齐挤得急了,有了争执的轰鸣之声,也传不远,一起被幽谧的森林接纳下来。继续往前,山势平坦,溪水潺潺缓缓,分明在徜徉了,好比一群人午间用餐后的歇息,一溪,一亭。众人坐亭里闲话,亭外的天光昏昏然,溪水于咫尺之地,聚至一深潭,潭内有鱼二三群,空游无所依。靠在亭檐,望远方山色,耳畔被虫吟灌满,恍恍然,又惚惚然,梦一样失真。


图片


再往山谷深处进发,鸟鸣更幽,山愈发静了,一路水流潺潺。溪旁蹲着巨石,遍身覆满青苔,是王维所言的“空翠湿人衣”,可以拎得下水来的。老玉一般的溪水,似自远古的商代来,于地下深埋三千余年。一个人若无足够的阳气,是震不住的。钴蓝的天倒映于溪水中,将溪水洇至青碧,俄顷,一齐溅于巨石上,散成珍珠,捧之,清冽;饮之,甘甜。溪中有一圆石,一对情侣赤足盘坐,女孩聚精会神剥一只粽子吃,男孩眼望山涧,神游世外——天、地、人,聚齐了,犹如南宋人一小幅水墨,略略点染几笔青山窄溪,格外与人亲,与人静。


图片


九华山后山,一直不为人知,总是那么荒疏寂寥。可是,寂寥恰恰是一座山本来的样子啊。这山间的溪声,纯粹自然,古画一样,值得人反复摩挲。无论听溪,抑或看古画,不都是精神上的打坐吗?任凭骄阳似火,内心自是静寂,浮气顿消,烦恼皆忘。



本文节选自《河山册页》,作者钱红丽。




关联阅读


《河山册页》

钱红丽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编辑 | 云琪

排版 | 卞雯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