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从卫星云图上可见,一道盛大的雨带横亘东亚地区,从我国西南地区一直延伸到日本列岛,这便是副热带高压北侧季风水汽组建起来的季风雨带。在雨带南侧,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已经让我国南方多地高温旷日持久,特别是浙江福建已经连续一周以上最高气温维持在38~39度左右,7月11日多地也是高温湿热的一天,部分地区酷热指数超过45度。
一、新疆暴雨最高预警连发
在这道雨带上,今天我国雨势最凶猛的地方落在川渝交界,重庆巫溪城口丰都开州和四川达州境内多个站点24小时降雨量突破250毫米、巫溪县局部高达320毫米,是川渝今年以来遭遇的最强暴雨过程。有网友拍摄视频显示,四川宣汉县受上游洪水影响,街道已经被洪水淹没。
实际上,在我国中东部多地暴雨不断的时候,我国西北新疆的新疆乌鲁木齐县连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7月10日21时51分,乌鲁木齐县气象台将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1小时内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板房沟镇、萨尔达坂乡一带累计降水量将达40.0毫米以上,降水仍将持续。
二、西北确定在变湿?
实际上,不久前的7月9日下午,乌鲁木齐县气象台也发布了类似的红色预警,7月11日下午,尽管乌鲁木齐县没有再次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但新疆昌吉州气象台发出了暴雨红色预警,显示出新疆部分地区正面临着异常猛烈的暴雨。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西北正在变湿?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当前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西北地区也不例外。今年夏季,西北地区的天气显得尤为活跃,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强对流天气指的是由于不稳定大气条件导致的剧烈天气现象,包括暴雨、雷暴、大风、冰雹等。此次新疆的暴雨正是强对流天气的典型表现之一。卫星云图上可见,比如暴雨红色预警的7月10日,新疆有星星点点的对流云团,部分云团还十分强盛,这些云团之下,部分地区遭遇强对流、短时强降雨等天气也并不令人意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天气呢?这与西风带的活跃和地面热量的增加密不可分。西风带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气流系统,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带来大量的湿润空气,近期有一个西风槽和冷涡东移,甩出冷气团进入新疆,加上夏季地面温度较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得强对流天气更易形成。这次乌鲁木齐县的暴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从预警数据来看,新疆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达到了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每小时降水量超过40毫米。这种降水强度对于新疆这种比较少雨的地方来说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的降水量会迅速积累,导致地面径流量急剧增加,容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于这些自然灾害,居民们需要高度警惕,避免在危险地带停留。
尽管此次暴雨具有突发性,但从气象学角度看,它并不意味着西北地区整体气候的转变。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年降水量普遍较低。虽然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有所增加,但总体气候仍保持干旱的特征。这次暴雨更多的是由于特定气象条件下形成的局部强对流现象,而非气候变化导致的长期趋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这些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风险。事实上,强对流天气的威力极大,不仅会带来暴雨,还有可能伴随雷暴、大风和冰雹等激烈天气。这些天气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会对农业、交通、建筑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天气现象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而言,这次新疆暴雨事件是特定气象条件下的强对流天气现象。虽然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仍以干旱为主,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增加。对于这些天气现象,大家需要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天气信息和气象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总之,新疆暴雨预警的连续发布提醒我们,强对流天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虽然西北地区整体气候特征难以改变,但局部强对流天气的风险仍需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