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发现新物种2种;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在册的维管束植物、脊椎动物分别增长6.18%和50.32%……
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不仅是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成绩单”,也是龙陵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的“见证”。
近年来,龙陵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抓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能部门之一的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林长制为引擎,立足实际探索推行“一个工作重点”明目标、“一个共管机制”聚合力、“五融”提效能、“四联”聚质效的“1154”新机制,做深做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擦亮生态保护“底色”。在2023年度龙陵县林长制考核中以101.8分获得全县第一名。
“一个工作重点”明目标,即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草原防灭火、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提升野生动植物监测、陆生野生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生态公益林管理、科普宣教能力等重点工作为目标,全力推进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屏障。
“一个共管机制”聚合力,即与保护周边区域7个乡镇20个村(社区)探索推行“政府+县直相关部门+保护区管理机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管护站)+村(社区)+专管员+护林员”生态资源联防共管新机制,推动保护区边界部位森林资源保护形成齐抓共管、联防群治的良好格局,把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细化到具体管护人员。截至目前,该保护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107种,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80种的10.9%。
“五融”提效能,即林长制与林区防火互融共抓、林长制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互融共治、林长制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互融共进、林长制与公益林管护互融共推、林长制与巡山护林互融共促。与保护区周边区村社联合建立应急(义务)扑火队26支178人;2021年以来共签订各种协议和责任状(书)72份;划定国家(生)级生态公益林51523.3亩;在5个子保护区及茄子山水库设立监测点10个,目前无疫源疫情和森林病虫害发生;新建立《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林长制巡林工作制度(试行)》等6项制度。
“四联”聚质效,即聚焦左右联管、上下联通、信息联享、宣教联动的“四联”举措,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林长制落地见效。该局以林区结合部位为管护重点,主动加强与县外县内相关单位(乡镇)互联互动,开展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巡林、联合执法、联合检查及每年定期召开森林资源保护管联防会等方式,协力推进“盲区”管控,为促进“林长治”补强弱项。在森林防火重点(区域、部位)时段,联合市县两级执法部门下沉到卡点和山头地块,开展联合巡逻巡护活动,形成了“上下联通、联勤联巡”新常态。2021年以来,联合当地公安、林草、检察、乡镇等30余家单位联合开展林长制宣传进校园进村组进公共场所宣传活动39场次,受众达1.76万人次,向学生和群众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8种约70万份(册),有效提升了当地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龙陵小黑山保护区管护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们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分别达89%和59万立方米,野生动植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变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如今,在龙陵县“生态版图”上,龙陵小黑山保护区这抹“绿”越来越浓,越来越养眼。
云南网通讯员 用寻源 郁云江 蒋继凡 杨德文 曾晓义
查看原图 5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