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区:“四个聚焦”深化“土瑶”聚居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近年来,贺州市平桂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展党的理论宣讲、推进移风易俗、文化交融等措施,积极构建“土瑶”聚居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引导“土瑶”群众从思想上转变,在文化中融入,“土瑶”聚居区实现“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从闭塞小山村蜕变成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6个“土瑶”村实现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覆盖,3个“土瑶”村获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村,金竹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槽碓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聚焦宣传阵地打造,保障“铸牢”宣教场所。在“土瑶”聚居区打造平桂区第一家村级党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铸牢”相关知识培训,累计举办专题培训10余期,辐射周边3个“土瑶”村,100多名党员及4800多名群众受教获益。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作用,发挥“3+N”志愿服务队伍作用,开展“铸牢”宣传宣讲、移风易俗等多样化的服务活动200余场次。以“土瑶”学生聚居的城区民族学校、文华学校为依托,在学校建设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同心文化基地、民族展厅、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实验室、同心书吧以及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雕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宣传栏等“铸牢”宣传教育阵地。强化“铸牢”宣传教育“仪式感”,以固定时间,开设“铸牢”宣教日,以开学第一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教育日,将5月6日定为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日等,通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民族团结进步电影我来看”“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丰富“铸牢”宣传教育形式,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宣传教育更深入人心。

聚焦宣传宣讲传播,营造“铸牢”宣教氛围。结合“土瑶”各村各片区网格距离远、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由区镇村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志愿者等组成宣传团深入“土瑶”聚居区,以场景式、互动式、分众式的宣讲形式,通过瑶歌新唱、升国旗仪式、民族歌舞、瑶语微课堂、双语宣讲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开设“多种课堂”等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讲,通过网格化入户发放、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民族团结相关宣传材料,将党的创新理念以及民族团结好故事、好声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到田间地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到瑶族群众心灵深处。常态化开展卫生环保、移风易俗、“好婆婆”、“好媳妇”等宣传评选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土瑶妈妈”姜晚英获评2023年“八桂楷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上榜“中国好人榜”。

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丰富“铸牢”宣教内涵。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桂区首届社区文化节”,依托国庆、春节、“广西三月三”、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开展系列活动30多次,开办瑶绣技艺培训、“非遗结绳技艺培训”20多期。挖掘并促进“土瑶”文化与中华文化共融共通,以“土瑶”民族文化为背景创作的曲艺作品不断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瑶山夜语》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山有茶山花》作为代表贺州选送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演。在学校常态化开设“瑶歌”“瑶绣”“长鼓舞”等民族文化特色教学,其中,文华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室”“左世运非遗影雕文华学校传承工作室”等特色课程,获命名为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学校,平桂区民族学校创办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获命名为自治区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聚焦赋能乡村振兴,提升“铸牢”宣教实效。大力发展瑶山特色产业,以“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发展目标,发展茶叶8819亩,生姜6824亩,杉树15万亩,年人均实现增收3162元。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车间+农户”发展模式,建成黑茶、瑶绣、竹编等特色车间7家,吸纳205名“土瑶”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超1.2万元。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投资4180万元实施“秀美槽碓,幸福土瑶家”文旅宜居区、新民村集体经济茶园观光体验区、狮东村大冲老寨“土瑶”生活馆、明梅顶自然风景区4个文旅农旅项目,以旅游区为辐射,实现“九大联带”模式助农增收,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超2千万元。2023年度“土瑶”聚居区人均纯收入14934.7元,是2017年人均纯收入的7.23倍。槽碓村获荣获“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狮东村、新民村获评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何爱芬 莫江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