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军战时能动员500万预备役,美军能动员200万包含国民警卫队和三军预备役部队在内的各种后备力量。
2.解放军战时国防动员历史体现出民兵-地方军-主力军的扩军思路,如1958年的“全民皆兵”计划。
3.1969年,解放军在三北地区修建大量防御工事和山地阵地的同时,也在东北三省扩编至少500万人的民兵队伍。
4.2023年的《预备役人员法》明确了解放军的战时后备力量动员机制,预备役部队人数可能在1000万人以上。
5.由于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解放军的战时动员能力远超出想象,足以让对中方有想法的潜在敌人望而却步。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军武次位面】作者:朱可夫
近几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上的局部战争连续不断。
不管什么样的战争,比如俄乌战争、巴以战争,这些战争都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武装力量的动员。
比如——
以色列在哈马斯反击以色列的48小时内,迅速动员36万人预备役部队奔赴前线。按照以色列官方的说法,这应该是以色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预备役动员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也就动员了30万人的预备役部队。进攻哈马斯,以军动员比进攻埃及和叙利亚多出来6万人的后备力量。
▲以军
乌克兰面对俄军的“闪击战”,迅速进入战争状态。经过至少5轮的战争动员,乌军总兵力从战前的2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万人,但泽连斯基还是感觉兵力不够用,被迫在后方大规模的抓壮丁去给美国当炮灰。
或许是受到了乌军的“启发”,对岸的台军也在搞后备力量的建设,台军在每个县市组建了后备旅,还组建了200多万人的民兵队伍,准备在解放军登陆的时候和解放军打巷战。
作为全球头号的几个军事强国,美国、俄罗斯和中方也都建立起自己的战时武装部队动员机制。俄军能动员500万预备役,美军能动员200万包含国民警卫队和三军预备役部队在内的各种后备力量。解放军战时能动员多少人?这个话题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了。
▲美军国民警卫队
先来说说解放军战时国防动员的历史,这个历史体现出,我军的战时动员一脉相承,遵循民兵-地方军-主力军的动员扩军思路。
红军时期,有赤卫队(民兵)-地方红军-主力红军的扩军模式。
抗战时期,有民兵-地方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的扩军模式。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扩军动员进一步成熟,参军新青年通过新兵团的系统性训练,成为一名正式的战士。即便没有参军的青年也能作为民兵保卫后方,随时参军支援前线。
1949年后,在革命战争年代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动员体系得到了适应现代战争的改革。
1952年,解放军裁军300万,陆军部队从原有的200个师裁减到100个师,35个军。但是,当时解放军的陆军建设计划中有鲜为人知的一条——到1957年生产储备200个师的步兵轻武器,确保解放军陆军在战时从100个师迅速扩编到300个师。这200个师的战时扩军兵员,就从民兵和退役军人中招募。由于解放军当时有大批退役军人,所以扩军这事情对于我军来说并非难事。
▲1950年代的解放军
1958年,解放军更是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全民皆兵”计划。2亿人参加民兵组织。到1962年后,民兵建设实施了整顿,减少民兵人数的同时加强基干民兵的质量建设。1962年的备战,解放军迅速动员300万老兵随时入伍参战,充分的体现出解放军极其成熟的动员机制。
1969年,解放军为了抵御苏军的随时入侵,在三北地区修建大量防御工事和山地阵地的同时,也在东北三省扩编至少500万人的民兵队伍。民兵按照团营连单位组建,配备冲锋枪、轻重机枪和火箭筒等武器,开展打坦克训练。这些民兵能在战时迅速编入主力部队或配合解放军作战,成为解放军国防动员的“巅峰之作”。
▲预备役部队
1984年后百万大裁军,但解放军在民兵的基础上重新组建预备役部队编入我军序列。相较于过去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的训练和编制和现役部队基本相同,能在战时可以迅速转为现役部队奔赴前线,其承担的作用就堪比以色列国防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动员的几个预备役装甲师,是现役部队迅速扩军的首要扩充来源。2023年的《预备役人员法》更是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我军的战时后备力量动员机制。
俗话说,有备无患。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这一系列的局部战争充分地证明,即便在当今高技术战争盛行的时代,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等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依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战时需要更多懂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加入部队,承担起我军打赢高技术战争的使命。而解放军的预备役部队人数,预测可能在1000万人以上,1000万预备役部队的兜底足以让我军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了。
战时能动员1000万人,再加上强大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解放军的战时动员能力远超出想象。这种战争潜力就足以让对中方有想法的潜在的敌人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