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陆拯
1938年生,浙江湖州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主任中医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历任《浙江中医杂志》主编及社长、日本陆拯汉方医学研究会顾问等。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文献研究70年来,原创性提出“天癸病四至辨证法”“毒证四层辨证法”“气病辨治法”“症状证候辨治法”“五脏各科纲目法”,创立“天癸—脏腑—毒证—气病—症状”五位一体辨治体系。
出版学术著作《天癸病论与临床》《毒证论》《脾胃明理论》《近代中医珍本集》等40余部。先后获国家、部、省级等科技成果奖和优秀图书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项,优秀奖1项。
“当医生,要细心、耐心,有爱心,把病人当做亲人一样;做学问,要认真、严谨,不急躁,心沉下来才能深入研究。”这是陆拯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每周三中午12点半左右,陆拯就会出现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国医馆,提前一个小时出诊是他多年的习惯,仔仔细细看完所有病人,通常已近下午5点。
今年已经86岁的陆拯,依然坚守一线,出门诊、做研究、带学生。他用医者仁心,践行杏林初心,博得诸辈敬仰,诚为后学之楷模。
在浙江中医界,陆拯是名副其实、响当当的中医名家——
他是中医药理论的实践者和创新者,首创天癸“四至”理论学说,又力倡毒证“四层”辨证法;
他是陆氏内科的奠基者,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学术思想薪火相传,带出一批批陆氏门人;
他是受人尊敬的仁医,处处为病人疾患着想,不少四五代同堂的家庭成员都是他的“粉丝”;
他更是中医药知识的国际传播者和推广者,走出国门,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向世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
今年是陆拯从医70周年。躬耕杏林七十载,仁心悬壶济苍生。从束发到耄耋,陆拯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为之热爱的中医药事业,实为“医之大者”。
初衷:祖父望其“拯”疾济苦
1938年,华夏大地硝烟弥漫,战火与苦难交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陆拯降生在了一个世代从医的中医世家。
陆拯的祖辈、同族三世,皆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用仁心仁术为百姓带去希望与慰藉。抗战年代,祖父感叹其出生不易,单取名为“拯”,希望他日后能“拯”疾济苦,拯救苍生,为解除患者疾苦出一份力。
从小,陆拯就对中医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家中长辈为病人诊治时,他总是好奇地凑在一旁,观察他们如何望闻问切,诊断病情。他常趴在药柜边,闻着中草药独有的芬芳,试图辨认每一种药材。家学深厚,再加上从小耳濡目染,每当陆拯亲眼看着一个个呻吟不止、步履不稳的病患得到救治,越发加深了他对医者的敬仰之情,也坚定了他成为一名医生的信念。
年轻时的陆拯 医院供图
陆拯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从小就比别人刻苦,早早开始研读中医经典。上初中前,他就已熟读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学医必先读医书,古汉语是基础,而陆拯又特别喜欢古文,扎实的古文素养为他日后行医救人、撰写论著打下基础。
1954年,少年陆拯如愿以偿,正式步入学医、从医之路。他先后师从陈立功先生、朱承汉先生学习中医儿科、妇科与内科。后又师从中医文献学创始人、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系统学习中医文献知识。
1959年从学校毕业后,陆拯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先是在湖州市中医院工作,1979年调至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前身),始终全身心投入中医药事业。
第二排左三为陆拯 医院供图
开拓:中医理论系统性创新
读书是陆拯最大的爱好。在湖州生活时,他家离电影院步行仅5分钟路程,但他从未去过。不论到何地,他总是先去图书馆寻找未读过的中医药古籍,“只有自己经验的总结是不够的,一定得借鉴古人,把古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书读得越多,越能信手拈来。”
陆拯治学严谨,学术上主张继承与创新并重,实践中强调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他认为,学术的发展,如果只有零散的经验之谈,而缺乏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那它的影响力势必有限。中医理论绝非臆测空谈,而是来源于反复实践,而中医临床也并非个人感性经验,需要有极强的理论指导。为此,他首创天癸“四至”理论学说,对多种疑难病症开创了新的辨治方法;又力倡毒证“四层”辨证法,对多种重证、顽证,尤其无症状的险证,建立了新的治毒体系。此外,对脾阳学说、胃阴学说、从气论治说、精气学说、激发肾气说,以及中药生制异用、不同配伍药的研究等,均有卓越见解。
陆拯对疾病的治疗思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不按套路出牌”。一位顽固的口腔溃疡患者同时嗓子疼,老百姓都知道那是上火,既然上火,肯定是要吃清凉败火的药物食物,但陆拯给的治疗方案却是“壮火”。“这位患者,口腔不仅疼还有灼热感;而且下肢寒冷,大便溏稀,脉象沉,所以这个火是‘阴火’,是寒性的。”陆拯说,用常规寒凉药物清热的方法,无疑是火上浇油。经过辨证施治,这位病人吃了三帖中药就好了。
这种治疗思路,就是根据天癸病“四至辨证法”来的,它可以快速辨别病症,并且指导用药。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陆拯的学术专著《天癸病论与临床》,同行评价这本书是“高品位的中医学验新著”。
实践:临证经验浩如烟海
即使成就斐然,陆拯依旧保持着医者初心,淡泊名利,七十载如一日,潜心临床。他临证通晓中医内科、妇科和儿科,擅长治疗脾胃病、恶性肿瘤、肺病、心脑血管病、情志病、内分泌代谢病、免疫风湿病、妇科病、外科术后调理、“新五顽病”(复发性口腔溃疡、反复隐疹、顽固痤疮、长期不寐、反复头痛)等各科疑难杂症,临床疗效显著。
25岁时,陆拯已小有名气,成为门诊量最大的中医师之一。这么多年下来,他看过的病人数以万计,其中有不少是一家四五代人一起找他看病,像朋友一样熟悉了。比如,家住沈塘桥附近的董先生,一家五代都是陆老的“铁杆粉丝”。董先生说:“陆老就像我们家的健康‘守门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信任他。”
能得到患者的认可,不仅是因为陆拯精湛的医术,更是因为他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心。
传承:陆氏内科守正创新
中医药事业历经千载而不衰,延绵百世而不坠,究其根本,在于传承。
2012年,陆拯名中医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目前工作室传承人员16人,其中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人,高级职称9人,硕博士9人,获评浙江省名中医2人、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1人。
工作室成员依托陆拯学术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系统总结了陆拯临证学术特色思想及其临床应用,已出版个人专著7部,丛书1部(10本),发表论文30篇,制订诊疗方案6个,各级课题立项28项,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4项,临床应用推广疗效突出。
医院成立了以其姓氏命名的“陆氏内科”。陆氏门人李亚平、陈明显、傅睿等均跟师多年,颇得心传,成为中医界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
陆拯团队成员,摄于2017年 医院供图
陆拯的七十年从医之路,实现了当初祖父望其拯疾救苦的期待,也践行了自己从医之初便许下的行医救人的诺言。陆拯表示:“我定将在有生之年继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竭尽全力,多做贡献。”
查看原图 28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