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近期发生多起暗杀事件,引发国际关注,美国对此表示担忧,但并未对印度官员提出指控。
2.由于印度与西方关系日益密切,暗杀事件可能给双方关系带来严重后果,如加拿大与印度暂停签证业务和贸易谈判进程。
3.另一方面,印度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在采购俄罗斯石油和暗杀锡克教教徒等事件上对印度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策略。
4.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战略机遇期的质量明显下降,但印度仍希望利用这种特殊位置为自己谋取利益。
5.中国应小心翼翼维系与新德里斗而不破的关系,避免刺激印度,因为莫迪政府看起来并不完全理智,可能被极端情绪绑架。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自2023年底开始,一路高歌猛进的印度与西方关系似乎有所降温,近期更是发生莫迪访问俄罗斯、美国表示“担忧”的情况。
催动这一系列变化的转折点,还要从来自印度的暗杀行动说起。
2023年下半年的几个月里,有关印度派特工赴加拿大、美国暗杀锡克教领袖的消息引来不少争议。
2023年11月29日,纽约市联邦检方以受雇杀人等罪名对52岁的印度籍男子古普塔提起公诉,但未起诉作为本案幕后指使的印度官员。
起诉书以“CC-1”指代这名官员,称他曾在印度警察部队服役,现为“负责安全管理和情报的高级外勤官员”,“在印度策划相关暗杀”。
根据美联社公布的消息,白宫其早在今年7月就已知晓了新德里策划的一系列暗杀行动。
此后,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海恩斯受拜登总统派遣,先后于8月和10月就本案访问印度;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则分别在9月和11月于不同场合向印方提及此事;甚至拜登总统本人也在9月的G20峰会期间向莫迪表达了关切。
不难体会,美国出于拉拢印度的战略目的,非常不愿意将矛盾公开化,而是希望莫迪政府收敛其极端民族主义野心,在处理海外锡克教徒问题上保持克制。
怎料印度方面吃定了美国不敢翻脸,继赴加拿大执行暗杀行动后,连加入美籍的锡克教领袖也不放过——部分锡克教徒旨在推动在印度建立一个锡克教独立国家“卡利斯坦”,因此被印度政府定性为恐怖分子,新德里认为加拿大和美国为他们提供了庇护。
为什么新德里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呢?在印度与西方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难道新德里就丝毫不考虑暗杀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吗?
以印度与加拿大的关系为例。
原本在加拿大2022年公布的印太战略里,曾誓言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强调“印度的战略、经济和人口重要性日益提升”,“印度将成为加拿大的关键合作伙伴”。
可因为暗杀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如今加拿大和印度近乎撕破脸,双方不仅暂停了签证业务和贸易谈判进程,还互相驱逐外交官。
至于说美国,尽管拜登政府从大局着想并未对印度发难,但这一事件已经让正试图拉拢印度的美国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很多人意识到,印度从本质上讲不是西方的朋友,也不会遵守西方的价值与规则,两边合作仅仅是应对中国的权宜之计。
某种意义上讲,暗杀事件是印度外交政策的一个缩影。
印度有几个特点:1、民族主义情绪极其高涨;2、在国际事务中酷爱面子;3、缺乏自我克制的战略定力。
除此之外,莫迪其实也是吃定了拜登,认为他不敢拿印度怎么样。
实际上,印度不仅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也是美国在争取全球南方国家过程中几乎唯一的亮眼成果,还是中国邻国中唯一有可能协助美国对华施压的一个。
2020年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中,特朗普政府决定“基于印度的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
2022年11月,美国和印度在距离中印边境中方实控线不足100公里的地区举行“准备战争”高海拔演习,对华指向非常明显。
2023年,印度在多边机制上表现出“厚此薄彼”的特征——热捧美日印澳“四边机制”、G20,同时对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机制明显懈怠。
客观点讲,这些都是近些年美国“印太战略”收获的累累成果。
假如因为一些细枝末节得罪高度情绪化的印度,导致新德里再向中国或俄罗斯一边靠拢,那无异于宣布“印太战略”破局,这是拜登政府所无法接受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印度手中的筹码太重了。
因此美国只能在采购俄罗斯石油、暗杀锡克教教徒等事件上对印度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账也不难现在去算。
很多朋友都听过布热津斯基地缘政治畅销书《大棋局》里有关“中-俄-伊”同盟的论述:
“对美国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结成这种‘反霸’联盟的原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相互补充的对美国的不满。”
对于这句话笔者是不赞同的。
毕竟现实情况摆在眼前: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根本不害怕伊朗与中俄走近,也毫无拉拢伊朗的想法(比如重启“伊核协议”),这哪里像是“最大潜在危险”呢?
美国真正在意的国家/地缘政治力量,是印度。
拜登政府上台后,把印太战略的核心定位为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定期组织四国领导人峰会。
四边机制其实可以分解为“美日澳+印”,是美国为印度量身打造的,对新德里的重视可见一斑。
有地缘政治学者猜测,这套四边机制很可能是美国构思中“亚太版北约”的雏形,也是华盛顿应对中国的底牌之一。
对于印度的大国崛起战略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印度正试图模仿美国崛起的思路,先用“孤立主义”的思维超然于世界主要矛盾漩涡之外,待到足够强大时再出手。
该过程中,印度希望尽可能利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带来的机会,“倚美抗华”“联美制华”,在中美之间渔翁得利。
在印度看来,当前的中-美-印关系类似冷战后期的中-美-苏“大三角”,为印度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正如八十年代中国适当展示对苏强硬姿态一样,印度也将对华强硬态度作为向美国索取战略利益的“投名状”。
另一方面,与当初中国面对北方苏联时感受到的地缘政治压力一样,印度面对北方的中国同样压力巨大。
印度首都新德里等主要城市大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恒河平原上,精华地区摆在中印边境的第一线,触手可及。
而中国整个阿里地区一共只有十二万常住人口,辖区内的高价值目标与对面恒河平原也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战略困境与中苏交恶时中国看待苏联的心态如出一辙——我们的东三省和北京处于前线,对方的精华地区却远在万里之外。
因为领土纠纷以及面对中国的地缘劣势,使得印度心理上不希望与中国走近,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
简单做下总结。
1、在随着世界趋向于阵营化,印度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它很希望利用这种特殊位置不断为自己谋取利益,短期内不会选边站。
2、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十分高涨,不太懂得克制,加之目前出现的逆全球化浪潮,使得印度战略机遇期的质量明显下降,可以得到的西方投资也明显少于新世纪初的中国。
3、尽管中国人大都不喜欢印度,但仍要小心翼翼维系与新德里斗而不破的关系,少去刺激它,因为莫迪政府看起来并不完全理智,很容易被极端情绪绑架,也不排除会被美国当枪使。
4、印度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十分尖锐,外部压力有时反而加强了其内部团结;站在中国的角度,印度的优先级远远落后于美国,眼下还不是解决中印问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