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水利部门在防汛大考中成功缩短山洪预警耗时15分钟,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及时、稳定的水雨情信息。
2.由于此,浙江水文管理中心提出了“水文测报数据传输频次由15分钟提升至5分钟,山洪预警耗时由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的总体目标。
3.为此,省水文中心事前系统谋划,编制《浙江省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事中紧抓进度,事后总结复盘。
4.同时,省水文中心发挥水文人才作用,强化水文数字化应用,研发“水文数据直通车”和“浙江省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工作进展”系统。
5.此外,“线上+线下”双模式为山洪预警时效提升发挥保障作用,省水文中心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指导。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九州
省直机关工委部署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坚持紧盯重点单位、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推动省直有关单位领办具有突破性、牵引性、关键性、“切口小”的工作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大落实、服务大改进、效能大提升、作风大转变、生态大优化。
今年浙江自6月9日入梅,到7月4日出梅,梅期共25天。浙江出现南北两段强降雨集中期,呈现西部雨量大、暴雨高度集中、极端性强等特点,瓯江、钱塘江、苕溪等多流域暴发洪水,山洪灾害风险高。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28日,浙江水利部门共发布119期山洪灾害点对点短临预警,涉及55个市、县(区),为浙江420多个各级各部门的防汛决策提供了及时、稳定的水雨情信息,为梅汛期瓯江流域1万6千余人员转移,钱塘江、苕溪流域5万余人员转移,抢到了15分钟“黄金时间”,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成效在防汛大考中得到全面检验。
省机动测验队在新安江流域开展应急监测。受访单位供图
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历来是浙江省防汛防台风的重点和难点。浙江省水文管理中心针对小流域山洪突发性强、成灾快等特点,切实担起水文在水旱灾害防御的“首哨”职责,提出了“水文测报数据传输频次由15分钟提升至5分钟,山洪预警耗时由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的总体目标。截至6月6日,提前39天完成全省7649站遥测终端升级改造任务,在应对今年梅汛过程中,切实缩短了预警传达时间,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预警耗时缩短15分钟的背后,全过程管理至关重要。省水文中心事前系统谋划,编制《浙江省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工作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组建由省水文中心、厅防御处、省山洪预警组参加的工作专班,“专班专人专责”全面负责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工作。事中紧抓进度,召开全省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工作线上推进会及每周工作例会,交流工作进展,掌握工作动态。事后总结复盘,制定“一问一策”工作计划,着力解决山洪预警耗时15分钟以上的问题,全面推进全省所有水文测站5分钟频次提升,争取2025年底前实现提升全覆盖。
工作人员开展遥测终端升级改造测验。受访单位供图
提升山洪预警时效性,需要“技术+人才”的驱动。省水文中心发挥水文人才作用,强化水文数字化应用。严谨论证终端升级改造技术要求,编制《浙江省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遥测终端升级技术要求》,组织18家遥测终端厂商完成设备升级联调测试。快速搭建5分钟传输频次独立通信链路,保障两条链路双轨并行,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研发“水文数据直通车”,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提升传输效率。研发“浙江省山洪预警时效性提升工作进展”系统,实现工作进度省市县同步展示、全过程监管。
此外,“线上+线下”双模式为山洪预警时效提升发挥保障作用。线上借助“外脑”精准“把脉开方”,组织全省18家遥测终端厂商,举办3场线上技术交流会,召集100余名技术人员,梳理解决200余个遥测终端升级问题及数据链路改造相关技术难题。线下省水文中心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赶赴丽水、金华、杭州、台州等地,现地了解问题难点、研究思路举措、提供技术指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