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尚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专家
他的生命年轮已近百岁,他的石油生涯已逾七十载。他用生命的年轮诠释着一颗赤子凡心,用七旬的石油生涯为渗流力学理论添枝续叶,为油田开发技术培基筑垒。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著名流体力学、生物力学、油田开发专家。
进入20世纪70年代,郭尚平先后参加了四川天然气勘探开发会战和长庆石油会战。1983年9月12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四年间为分院的建设付出了自己智慧和心血。1987年8月,郭尚平被石油工业部任命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组织油气开发技术攻关和试验。
1988年,郭尚平带领团队,正式在世界学术界建立了“生物渗流”理论,创立了生物渗流学科分支。1990年2月,由郭尚平牵头编写的世界第一部微观渗流专著《物理化学渗流微观机理》出版,开创“微观渗流”学科分支。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渗流力学研究的专家,郭尚平突破常规地下渗流领域的限制,开辟微观渗流和生物渗流两个学科分支,这是他对中国石油工业和生命科学最重要的贡献。
微观渗流是指孔隙水平的渗流研究,主要研究各种类型的孔隙、裂隙、孔隙一裂隙体系内的渗流细节、机理和规律。郭尚平将这种微观渗流思想与生命科学相接,创立了生物渗流力学学科分支。“渗流”二字,是郭尚平生命中最醒目的关键词,贯穿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热爱。
郭尚平关于微观渗流的科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和阻隔,直到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后,才从他的大脑中走进了实验室。他组织和领导渗流研究室科研人员集体潜心研究,历经十年潜心攻关和实验,开发成功孔隙表面润湿性改性技术等11种微观测试技术。为了尽快使这些技术在油田生产中得到应用,郭尚平毅然放弃专利申请,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无偿将其研究成果全部捐献给国内各油田无偿使用。
1980年渗流室部分成员及家属合影(后排右二为郭尚平)
直到今天,郭尚平院士仍在继续工作,为我国石油工业重大战略咨询、重点项目鉴定评审和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发挥智囊、参谋、领军和创新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幸不幸福,关键要看晚年时生活得是否安心快乐,而非年轻时是否经受了苦难。而这种安心与快乐就是一直忙碌地工作,平凡地做人。他常说,别人可以认为你了不起。但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很平凡。几年前,隆昌一中的领导到郭尚平家中来看望他,对他说,隆昌一中准备在校园里立一座郭尚平的塑像,让学生们向郭尚平院士学习,崇尚科学。郭院士立刻拒绝了这个提议,并说自己只是为国家做了一些工作,强烈要求不要立塑像,就用那些钱为孩子们多买些书读吧!
曾经有记者采访郭院士,您这一生最深的记忆是什么?郭尚平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一生最受感动的是两次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亲切谈话和鼓励。一次是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那是1958年在克拉玛依油田;还有一次是周恩来总理接见,那是1962年在大庆油田。”一位科学家最难忘的记忆不是获了什么奖项,不是在人头攒动的盛会上发表演讲,而是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情景。这种记忆,流露着他对党和国家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大庆接见干部和专家(三排右三为郭尚平)
郭尚平告诉他的学生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科研创新,为国为民”。这种思想也是他在困境中能坚强面对挫折和困难,在取得科研成果后不求名利,只求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精神力量。几十年来,他在科研活动中践行着这种精神,每次科研成果出来后,他考虑的不是如何报奖和申请专利,而是如何尽快推广应用,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点点滴滴的往事,丝丝缕缕的真情,或春雷激荡,或寂静无声,或婉转低回,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时泛起片羽粼光。这足够让每个后来人在郭尚平院士行经的道路上得到这样的启示:这是一个自视平凡的人,这是一个甘愿奉献的人,但他内心却深藏坦荡无私的大爱,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涓涓渗流,如丝如缕,百转千回,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