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召稼楼”的由来吗?丨闵行情

图片


垦荒的年代虽已远去,
但召稼楼的迷人风采依然诱人,
召稼楼的钟声依旧在人们的耳际回响,
在历史的上空回荡。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青少来诵读《月满召稼楼》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一座小楼的背后

一座小楼的背后

“十里晓烟破,数声召稼钟”,古诗句中的“召稼”,就是古代浦江垦荒中心召稼楼。正是召稼楼的钟声唤醒了浦东大地。

据记载,现在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在北宋时期还是滨海之地,距捍海塘仅8里左右。海塘大堤北达吴淞江入海处南跄浦口,南到东江的入海口金山卫。海堤外面是茫茫的大海,大堤里面是广袤的平原。这块坦荡无垠的大地,就是最早被人们称为“浦东”的地域。此时的浦东还处在“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蓝天白鹤飞,野塘春草肥”的原始生态。

图片

召稼小楼

南宋建炎一年(1127)南宋迁都临安后,北宋中原地区的农民、士人、官员随同政权纷纷南下,其中一部分流落到了召稼楼一带。大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大批涌来的劳动力,使来此寓隐的谈德中萌动了垦荒之念。于是他利用朝廷“垦荒之地,可免三年朝粮”的政策优惠,“招纳流亡无依之民”垦荒种田,由此揭开了家族和浦东的垦荒历史。为了便于召集和管理垦荒农夫,谈德中在现召稼楼镇的北街口搭建了一座平台式的小楼,“小楼专为召集稼耕农夫而用”(《谈氏家谱》),召稼楼之名,即因其而得。召稼楼也就成了开发浦东的第一楼,成了浦东的垦荒中心。

垦荒事业的兴盛发达,集镇的扩张繁荣,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贾小贩、文人学士、塾师郎中、艺人武师、农夫流民、渔民船民各色人等。南社著名诗人奚燕子的先祖,富商奚仰怀,挡不住召稼楼的大批荒地和无限商机的诱惑,步伐匆匆地赶来加盟。奚仰怀的入驻,更为发展中的召稼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奚氏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商务技巧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在召稼楼一展宏图。垦殖的土地和购置的田亩连串成片,一排排的商用街楼临河而建,一座座的园林宅第拔地而起,读书用的堂宇一造再造。正如方志所说,奚氏屋宇,列第相望,闻遐迩。梅园、绿野,庭院深深,气象不凡;资训堂、纯佑堂,中西合璧,引人遐想;礼耕堂、存瑞堂,典雅端庄,构建别致。驰名沪上的资训堂、春雨草堂、广智学堂,儒雅幽静,是莘莘学子诵经读书的殿堂,晨课晚吟,书声琅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江东才俊。名人张闻天、黄炎培、倪尚达、奚燕子、苏局仙、曹汝霖等等都曾在此就读启蒙。

图片

月满召稼楼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开通疏浚,航行交通的便捷发达,农耕工商的不断发展,加之谈、沈、奚三族协同,倾力打造,到明末清初,召稼楼乡脚宽泛,工商繁荣,已成农垦文明和市井文明互相融合的繁华都会,在浦东及周边地区已有相当影响。穿镇而过的王家浜(现称姚家浜)两岸,屋宇瓦舍,参差林立绵延不断;河里船帆相连,岸边物埠壅塞;将南北街衢结为一体的报恩桥上,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复兴桥两边茶寮酒肆、歌楼戏台、书铺画斋、医局钱行、典当作坊,鳞次栉比。享誉四方的谈记笺纸铺、文昌号书铺、秦文儒书画斋、孙回春医馆、赵元昌杂货店、同衍德药店、召稼楼号国药、王恒和糕团店、顾合兴饭店、昌顺饭馆、茂丰肉庄、丁记羊肉店、王家豆腐店、计家茶馆、恒昌客栈、鹤兴鱼行、裕昌布庄、协和米行等老字号商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一年四季,早集午市,人声鼎沸;灯红酒绿,笙歌彻夜;酒幡招展,商旅云集。浦东垦荒中心召稼楼遂以名镇而载入《上海历史地图》。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的青少年来诵读《月满召稼楼》。

浦江召稼楼所处的这块土地,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地,所以,《月满召稼楼》自然不仅仅单写这座楼,而是浦江镇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历史沿革,风云变幻。如今,召稼楼这本厚重的书已翻过去了沉重的一页,这里的历史建筑经过修复改建,成了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了浦江镇欣欣向荣的缩影,昔日的风物有的已经湮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依然存在,且生机盎然。今天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生动的故事集结于此,目的是为流布后世,发扬光大。

2024年7月起,第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中东校 高一2班 马小慧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