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提醒一个事情,这段时间是各公司分红除息的高峰期,很多公司的股价都除权了,也就是价格突然下降X%。
但是我的《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格内的估值,暂时是还没有除权的,所以就会出现某公司价格突然降到加仓点位的情况。
这个你们要自己去按比例调整啊,我发现有不少朋友都不会算怎么除权的,这个就不要偷懒,也算是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财务知识,网上搜一下就有公式和解释,很简单的。
你总不能作为一家公司的股东,分完红后连这个基本的规则都不知道啊。
下面说说本周发生的重要事情。
这阵子又火起来一个新词:“历史的垃圾时间”,把我给惊呆了,互联网真是精彩。
不过“垃圾时间”这个词倒不是刚出现的,很多年前就有这个概念了,加了“历史的”这三个字,属于二次创新。
垃圾时间的意思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状态走向低迷,都只能眼睁睁看着社会越来越穷。
在全球范围内,确实出现过很多次这种,这个网上讲了很多,我就不讲了。
但是现在我们属于垃圾时间吗?
我都不明白这个词怎么会火的,这不就是典型的贩卖焦虑嘛。
不过这种东西也确实挺容易火的,不止是在投资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因为毒鸡汤和焦虑感天生容易引起很多人共鸣。
不管哪个时代,也不管经济好与不好,总归会有很多人不满于现状,或者遇到阶段性的困难,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而焦虑感偏偏很煽情,所以就会产生志同道合的感觉。
比如上半年的股市,平均亏损23%,意味着绝大部分人都是亏损的,他们自然会心里不舒服,自然会觉得哪都有问题。
人性是自私利己的,是不喜欢从自身找原因的。
上周一我写了一篇文章《A股还有救吗?》,大家可以去看看公号这篇文章评论都没有了,那不是我关的,是发泄情绪的人太多了,系统自动把评论给关了。
我写了这么多文章,有审核不通过的,有被删文的,有某条评论系统识别不适合展示的,但是从来没出现过评论功能被自动关了的情况。
所以我也算是见识到了负面情绪的恐怖,当然不否认市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了,比如转融通和量化,他们卷走了很多钱。
但是这真的是造成自己亏损的唯一原因吗?
反正我觉得甚至连核心原因都不算,我相信我的老读者朋友肯定是认可这一点的,因为你们很多上半年都赚钱了。
上周日的上半年文章发完之后,这个星期有不少朋友都来跟我分享他们上半年的收益业绩,我看了很开心,我是真心希望读者朋友都赚钱的。
当然造成亏损的原因也很多,但是有一个原因是每天都在发生的,那就是跟风炒作。
典型的就是前几天的税务板块,你看“中国中免”等等跟税务相关的公司一天内涨了多少?
这个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券商和机构瞎带节奏的问题,税改政策一出来,他们就一顿乱吹,然后很多媒体可能看这个有流量,也跟着吹,简直是坏到家了。
你们要知道券商的业绩主要来源于广大投资者的交易,交易量越大他们就越赚钱,所以他们天生就有动力让你们频繁交易。
那什么情况下会让人频繁交易?
当然是拿着高音喇叭喊,这个政策利好,买买买,那个概念有潜力,炒炒炒。
我不是说中国中免不好啊,未来免税不再稀缺,但也是一家优秀的零售企业。
然后回到“垃圾时间”这个问题,有人在股市亏钱,就能说成是垃圾时间吗?
那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我们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经济依然在增长,国力在不断提升,这种紧要关头,居然说出垃圾时间这种话,不是坏就是蠢。
个人在股市亏钱和整个经济状况以及社会事实,能画上等号吗?
肯定不能嘛,这两者之间是有一点联系,比如普遍大涨,绝大多数人赚钱了,那肯定没人这样认为。
可事实上,一个成熟健康的资本市场,本来就不应该普遍大涨,那样的结果是最终必然埋人无数。
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任何事情有个“度”,有个合适的度。
一家公司大概值100元,你非要把他定价到10000元,这就是畸形.
价格始终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偶尔波动大一点,偏离多一点,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价格长期偏离价值,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所以你以为美股涨得这么好是健康的吗?
你以为苹果涨到5万亿美元以上就是健康的吗?
你以为英伟达的故事能一直讲下去吗?
你以为那些大佬真不知道美股有严重泡沫吗?
怎么可能,他们是没办法,美股不能跌,尤其不能大跌,否则他们就完了。
所以他们必须从上到下抱团仔细呵护这个泡沫,目前不能让它破。
但是只要一天不破,就会一直膨胀,危险系数就越高。
真等到了破的那一天,对于他们来说,才是垃圾时间的开始,因为他们没任何办法。
我们的股市当然也有问题,乌烟瘴气的事情确实不少,但很大程度这是可以自己避免的啊,要记住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现在上市公司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垃圾公司,二类的没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三类是暂时处于低谷的优秀公司,四类是暂时处于高峰的优秀公司。
前面两类就不讲了,我一举例就有风险。
第三类主要是行业现状造成的,很多行业处于内卷状态,每一家的求生欲望都很强,所以竞争非常激烈,从而拖累了整个行业。
但是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行业不会因为竞争而消失,只会重新洗牌,行业重构之后,曾经处于低谷的优秀公司,如果走过低谷,那必然就会走向高峰。
比如光伏行业,我一直都很看好光伏的未来,有谁敢说未来光伏行业会消失?
肯定没有吧,那光伏现有的公司里面,就肯定会跑出来一批,他们就属于暂时处于低谷的优秀公司。
第四类就很简单,主要以行业地位稳固,盈利能力稳定的公司为主,因为他们有较强的分红能力,比如典型的就是能源。
在这种行情下,很多能源和电力公司市值还在屡创新高,当然是很多人跑过去避险推起来的啊。
你看长江电力已经涨了整整十年了,按照现在的市值和分红,收益已经很低了,但是也比存在银行要好,所以依然有大量资金涌入。
这也是我经常说仓位产比要合理的原因,即便你想持有一二类公司,也不要把希望全都放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上也问题不大啊,你分一点给三四类公司啊。
比如有一位会员朋友上半年略亏,因为紫光国微持有成本比较高,所以亏损比较大,但是她同时持有中国神华和招商银行,这两家的收益平衡掉了大部分亏损,我觉得也没问题啊,调整一下仓位下半年肯定就是赚钱的了。
所以我经常说仓位最好是“保底+兼顾保底和成长+成长”的组合方式,即便你选的成长性公司出问题了,或者暂时很低迷,前面两项如果选择比较好的话,也能有不错的收益。
重点是最坏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多大的亏损。
那么按照上年平均亏损23%这个数据,一定有大量人的亏损是远高于这个值的,难道自己就真的不能规避吗?
所以亏多少还是赚多少,跟上证指数是不是3000点没有本质上的关系,主要还是自己的选择。
说到能稳定赚钱的公司,这让我想起估值范围的问题,因为有的公司已经涨到了我计算的减仓点位附近,有的即将涨到这个价位。
那就产生一个问题,要不要减仓的问题,因为这类公司一般是保底公司,所以有特殊性,如果是成长性公司肯定毫不犹豫卖掉。
我计算的估值,考虑公司价值的同时,也会考虑收益率的问题。
如果单纯从公司价值角度来说,如果持仓成本不高的话,是可以不卖的。
因为不管现在价格多少,你的持仓成本就决定了你的权益数量,因为同样的投资金额你持有的股权更多,那么分红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一个不错的收益。
比如同样是100万的资金,如果成本是10元/股,那你可以持有10万股,如果是20元/股,你持有的就是5万股,而分红的时候假设每股分1元,那就是赚10万和5万的区别。
如果不想承担风险,对这个收益率又满意的话,那就当这笔钱存在银行了,名副其实的当公司的股东,每年拿分红。
但是这个收益率肯定不会很高,成本足够低,可能有10%左右的收益,成本高一点,可能只有几个点的收益。
如果能承担风险,又想收益率更高一点,那就必须要考虑市值增长收益。
这里面除了以公司价值为导向去做选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比如还是同样100万,假设交易一次赚10%,那么一年交易两次就有20%以上的收益。
如何衡量这个交易次数,就取决于性价比。
假设持有A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市值已经长到一定程度,或者在你认为已经偏高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一家B公司,正好处于偏低估,那完全可以把A换成B。
当然前提是AB两家公司都是自己认为的好公司才行。
这也是我的估值表设置加仓点位和减仓点位的原因,一定要记得没人能算得准最低位和最高位,实际价格肯定有可能跌破加仓点位,或者到了减仓点位再继续涨。
所以到了减仓价位附近就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如果是保底公司,又如果看得上他的股息,那就可以一直留着。
第二种如果是非保底公司,到点即卖,可以上下浮动10%左右。
第三种如果持有公司涨到减仓价位附近,同时备选公司又正好处于低估,可以考虑置换,上下浮动大一点比如20%左右都没关系。
如何选择还是取决于个人喜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提醒一下,只要还在资本市场,就千万不要看空自己的国家。
这句话真心希望大家记住,即便抛开爱国情怀不说,国家是载体,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