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洞庭湖团洲垸堤防发生管涌险情,短短几小时内演变成宽约10米的决堤口,经过3小时左右的抢险,缺口扩大至150米。
02决堤口位于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堤坝北侧为土坡,表层覆盖植被,南侧为加固过的石块和混凝土。
03由于堤坝内部土体存在空隙和孔洞,水侵入后逐渐坍塌,导致决堤发生。
04然而,早期的抢救措施并未起到很大作用,后期采用钢筋牢笼和碎石填入的方式,才有可能堵住缺口。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新闻背景
这几日,洞庭湖决堤牵动全国人民的心。自5日下午16时左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发现发生管涌险情以来,短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从管涌造成的路面凹陷变成了宽约10米的决堤口,又经过1个多小时的时间,决堤口宽度变成100米左右,三小时左右后,缺口扩大至150米。第二日上午9点,溃口宽220米。最大宽度为226米,出现在第二日上午的11点左右。
决堤口
事实上,从发现管涌开始,当地从未停止过抢险的措施。然而,面对汹涌的洪水,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直到第二日下午1点,才算正式的封堵溃口。团洲垸决堤口通过双向“进占”的方式,目前已经封堵了超80米。根据媒体的报道,预计会在9日中午前完成全部封堵。
早期的抢救措施
如果说前期准备不足,缺乏石块来封堵缺口,从而造成缺口越来越大,还情有可原。但是,后期源源不断的运石车排成一长队,为何还是封堵缓慢,需要3-4天左右的时间?
源源不断的运石车排队等候
2、堤坝结构
发生决堤的堤坝位于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在团洲垸的北侧。从地图上看,北侧的这段堤坝并不长,约2.3公里。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堤坝的北侧(外侧)呈现绿色,结合媒体的报道,这一片区域属于滩涂,平时这一片是滩涂农田。这次洞庭湖水位上升,淹没了这一片滩涂地。
决堤位置
从现场视频可以看到,这一段的堤坝呈现梯形,且坡度平缓。其中北侧(外侧)经过了加固,有较大的石块嵌入,表层覆盖有混凝土。而南侧(内侧)为土坡,表层覆盖植被。两边的坡度大概相同,约30°左右。
堤坝的形貌
上窄下宽的堤坝在抵御水压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学们都知道水压的计算公式,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呈线性增加,所以堤坝的底部尺寸要大于顶部的尺寸。堤坝的主体仍然是土,只不过在北侧(外侧)进行了石块和混凝土的加固,上侧则是混凝土路面。混凝土和石块的加固,能够避免水流对堤坝土体的冲刷。
堤坝示意图
土体的堤坝
3、溃堤原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非常有道理。土体的堤坝,内部不可能是完全的实心体。特别是内侧生长着植被,虽然植物根系能够起到固土保湿的作用,但是根系的透气性也要求土体有一定的孔隙。蚯蚓、蚂蚁、老鼠等地下昆虫、动物会让堤坝内部并不那么均匀,存在着随机的孔洞。在干燥的情况下,这些有空隙和孔洞的土体并不会坍塌,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土体存在着空隙和孔洞
绝大部分情况下,这段堤坝并不涉水。洞庭湖的水位线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存在滩涂区,还能种植农业。洞庭湖水位线上涨之后,水遇到侧面的混凝土和石块,无法很顺畅地侵入堤坝。但是,侧面的混凝土堤坝面积有限,水从底下深入坝体。坝体内的孔隙和孔洞,在水的侵入下逐渐坍塌,坝体内的孔洞越发变大。
水侵入坝体
本次事故初期,事发路面出现凹陷,就是坝体内部土体被水流侵蚀的结果。地下土体的塌陷,一方面造成上侧路面的凹陷,另一方面侧面的混凝土层在水压的作用下,失去支撑后出现裂缝,这加剧了水流的侵蚀。
决堤前期画面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团洲垸被淹区的平均水深有5米,堤坝两侧水位基本持平,内侧略高于外侧,在风向的作用下,水开始回流。5米水深,底部的水压约50kPa。堤坝一旦出现裂缝,水压找到了宣泄点,底部的土体流失越来越快。土地贯穿之后,在两侧巨大的水压下,水流流速达到最大值,水流冲刷土体,缺口越来越大。所以,从地面凹陷,到出现10米缺口,仅用了约1小时。
4、溃坝后的抢救
从早期的抢救视频中可以看到,救援人员早早地就调来了碎石。不但将碎石倾倒在管涌的入口,还将载满碎石的卡车一同堵住“缺口”。由于此时“缺口”尚未真正形成,这些碎石和卡车一同堆积在了管涌附近。然而,这样的抢救措施并没什么作用。
路面的凹陷,已经说明坝体底部的土体已经被水流侵蚀,想要阻止水流继续侵蚀,得切断水源。碎石和卡车堆积在管涌入口,并不能切断水源。特别是底部水压较大,根本不可能切断。事实也真是如此,后续缺口形成,水流从高处灌入团洲垸,这时候如果确实合适的工具,基本上无力回天了。
决堤后的抢救
一方面,基于重力势能,高低落差造成水流流速较大,另一方面,基于伯努利原理,水流经小口射出后流速也较大。较大的水流,冲刷这两边的土体,造成决堤口越来越大。从视频画面看到,仍然采用卡车装载砂石的方式填入缺口,旁边还有船在灌入砂石。细小的碎石,并未成体,在巨大水流的冲击下,根本沉淀不下来。卡车装载碎石与否,都没有任何效果。根据伯努利原理,缺口越小,水流越大。卡车虽然很重,但在巨大水流的冲刷下,同样无法堵住缺口。由于物资的原因,早期的抢救基本上没起到什么作用。而后期缺口一旦形成,更加难以补救。
碎石再多,也毫无作用
那么,早期究竟该如何抢救呢?铁网是关键。管涌刚出现的时候,面积还比较小,在表层覆盖铁丝网后,再倒入砂石填充,一层有一层后,应该可以起到固砂的作用。铁丝网从管涌处向两侧延伸,尽可能覆盖更多的面积。这样,有了铁丝网的阻隔,即便坝体凹陷,仍然有后填入的砂石堆积。
铺设铁丝网固定砂石
后期,缺口变大以后,水流如果仍然湍急,不管是往里填多大的石块,都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能够运来并填入的石块,体积有限。在湍急的水流下,很容易就被冲走。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大、更粗的铁丝网才有可能,也就是需要长长的钢筋牢笼,能够横跨这个缺口,这就需要时间来制作了。依托这个钢筋牢笼,灌入碎石,才有可能保住碎石不被水流冲走。
钢筋牢笼
如果水流不大,比如目前的水力情况,填入缺口的碎石(比较大)并不会被水流冲走。那么持续的灌入,最终就可以将堤坝合拢了,这也正是目前采取的策略。
碎石填入
5、总结
溃坝事故的抢救前期非常重要,在没有形成缺口之前,可以利用铁丝网的大面积铺设和碎石的填入,一层又一层后,应该可以阻止缺口的形成。后期,大流速下,则需要钢筋牢笼横跨缺口,才有可能堵住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