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彝路上守初心 真情洒满大凉山——什邡市结对帮扶喜德县帮扶干部凌元岚

图片
雨后的新联村掩映在薄雾之中,一个个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学校传来朗朗读书声,屋檐上水缓缓滴下……在这个大凉山里的彝语之乡,许多人都记住了她——什邡市结对帮扶喜德县前方指挥部帮扶干部凌元岚。

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同时,作为一个彝乡人,回报我的家乡,助力同胞早日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片

坚定信念 勇挑重担

“凌元岚,组织决定选派你去喜德县援彝……”时间回到2023年6月,一通电话让凌元岚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援彝之路。
6月26日,带着忐忑的心情,经过近七个小时的车程,凌元岚和队员们到达了什邡市结对帮扶喜德县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什邡前指”)“面对简陋的住宿条件,我心里并无波澜,因为来之前我就做好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下定了建设喜德的决心。”但是一想到家人,她却陷入了沉思,“大女儿马上进入初中,小女儿刚上幼儿园,家里婆婆心脏不好,屋里就剩丈夫一人操持。”各种不安情绪交织在心头。
“你是一名党员干部,组织现在需要你,你就放心去,家里有我在,你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担起援彝的使命。”丈夫的一席话,让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家人的支持理解,让凌元岚放下心中的不安,全身心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图片


转变角色 克服困难

经过一周短暂的业务培训,凌元岚的援彝工作正式开始了。根据工作需要,她被安排在光明镇挂职。为了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有着多年乡镇工作经验的她十分明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理,了解熟悉当地基本情况、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很有必要。

作为新联村的联村领导,凌元岚开始了以户为单位的“三大行动”工作。由于当地人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环境卫生亟待提高。为了让群众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她挨家入户宣传讲文明爱卫生,连续几天,天天到环境卫生不理想的群众家里,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衣物。

“在这期间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交流的问题,因为不懂彝语,有时大家都不知道彼此在说什么。”凌元岚坦言,为更好开展工作,每组安排了彝语工作人员,同时自己也学习一些简单的彝语,以便同彝族同胞们交流。短短时间里,凌元岚用自己的真诚与务实,拉近了援彝干部和当地群众的距离,为对口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全情投入 爱满凉山

在凌元岚的意识里,援彝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承担,意味着“舍小家,顾大家”。自从到喜德县开展援彝工作以来,她就很少去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2023年9月,当得知父亲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她内心十分惭愧,因为她深知,援彝工作时间越来越紧,任务越来越重,她必须坚守一线。

据凌元岚回忆,父亲是个勤劳淳朴、做事严谨的人,做过木工、土工、石匠等。“父亲怕我耽误工作,叮嘱我要好好上班。他说我身为凉山人,有机会要为家乡多做点实事。”父亲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为她援彝路上一直恪守的人生信条。

2023年9月20日晚上,雨下得特别大,为了保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凌元岚第一时间赶到新联村,连夜转移群众,排查隐患。直到天亮雨停后,她又马不停蹄入户开展受灾排查,主动帮受灾群众清理被雨水浸泡的物资、打扫卫生等,并安排机械对沟渠进行清淤,排除安全隐患。“当听到老百姓不停地对我们说‘卡莎莎’时,我内心无比自豪和欣慰。”

图片


笃定前行 不负重托

随着时间推移,援彝工作不断深入,什邡前指迎来了2023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检查阶段。要求了解脱贫户基本情况、核算收入,但是很多脱贫户家里白天在上班或者不在家,所以凌元岚和同事只能选择晚上入户。
“大爷!你家里有几口人?一年养多少只羊?一年的收入大概多少?儿子在哪里打工?孙子几年级了……”带着各种表册,头顶着星空开始走村入户,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凌元岚悉心询问的声音。走在乡间小路上,虽然喜德的夜很冷,但看着脱贫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面容,凌元岚心里温暖无比。通过入户调查,找出问题,及时研判分析、调整帮扶措施。最终,他们圆满完成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任务。
图片

在“森林防火计划烧除”工作中,凌元岚说:“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打火,当车子在陡峭的山路上行驶时,都不敢往下看。而来到烧山点后,由于风很大,火在风的吹动下一下子变得很大,我和队员们瞬间被滚滚浓烟淹没,熏得直咳嗽,尽管很疲惫,但我们依然干劲十足,没有一人退缩,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才将火扑灭。”刚刚扑灭山火,凌元岚和她的同事们又开始走村串户,检查蓄水池蓄水情况和卡点人员值守情况,向群众宣传森林防火政策。

图片
2024年5月底,父亲的离世让凌元岚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父亲去世后,她化悲痛为力量,奋斗的信念更加笃定,用自己的热忱和付出,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凌元岚坦言,“在大山深处还有群众挣扎在温饱线上,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能被群众需要,是一种幸福”。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她早已熟悉那里的方方面面,成为村民矛盾的“和事佬”、政策宣传的“小喇叭”、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编辑:牟   娟  记者:肖宇

责编:彭俊生  张晓玲  牟娟

监制:彭晓英

总监制:蒋军洪



图片

什邡市融媒体中心


图片
图片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