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吾土】西园长塘

图片

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

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

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

已经成为趋势


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

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

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

开设“吾乡吾土”栏目

旨在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

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本期,我们跟随笔者

去到西园古村,听一段久远的故事

西园长塘

文/图 关超


那龙河汇入漠阳江的东侧平原,那是那龙河的冲积扇,落西园村就坐落于此。这里民风淳朴,土地肥沃,为鱼米之乡。

走进西园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前那口长近千米的鱼塘,人们习惯称之为长塘。长塘不像农村一般的鱼塘那样,仅仅以土陂围成,其内侧都是以石头垒砌起来的,塘基路面以混凝土筑成,上面还铺上沥青。塘边周围全部筑起防护栏。沿途种上行道树,有的地方还建有观景平台,犹如城市里的公园。几棵古老的朴树伫立在村边,那苍干虬枝似诉说着这里遥远的过往。


图片


相传,西园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距今260多年历史。西园村现存有三十六座古建筑。


东安村谭氏三兄弟,其中三弟叫谭谓,以贩卖水牛为业。有一年,牛瘟大作,死牛无数。唯独谭谓的水牛,因浸泡在村外长塘而幸免于疫,而买回染疫的病牛经过浸泡长塘里的水奇迹般地痊愈。因此,谭谓赚了大笔钱财。有了资金积累,谭谓便想大兴土木,起屋建房,于是到城里买木料。谭谓和他的伙记一起进城,直奔木材店。谭谓穿着平凡,一副一般牛贩佬的模样。当他向店老板问价时,店老板扫视了他一眼,鄙视地说:“那木材很贵,你买不起的,你身旁这位老板可能买得起。”谭谓知道店老板指的是自己的伙计,便没有作解释,而是说:“要是我买得起呢?”店老板说:“你如果买得起,我就买一送一。即你买一座屋木料,我送你一座屋木料。”谭谓说:“此话当真?”店老板说:“牙齿当金使!”谭谓一下子便买了九座屋的木料,老板也兑现了他的承诺,送了九座屋的木料给谭谓。


图片


于是,谭谓带着十八座木料回家,在东安村西侧西园建起了十八座镬耳屋,三兄弟一起移居同住,并取名西园村。世人见该村有十八座堂皇的镬耳屋,都直接称为十八座。经过若干年,谭氏后人在十八座南边又建起了十八座。从此,原来的十八座称上十八座,后人再建的十八座称下十八座。现在的西园村有三十六座古建筑,故称西园村为十八座已不够准确了,只是最初的称谓沿习至今。十八座的结构都是一厅两房两廊一天井,而最有特色的是硬山顶防火墙,形如镬耳,俗称“镬耳屋”。


方圆数十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惯巷,雅韶塘” 。具体地说,就是北惯巷子最长,雅韶鱼塘最长。原来的雅韶,每条村前都有鱼塘,而以雅韶西园的长塘最长。它横跨东安、西园、长光三条自然村,面积约30亩,长近1000米。所谓“雅韶塘”,其实就是指雅韶最长的鱼塘,即西园村的长塘。西园长塘与村同龄,历十数代二百多个春秋。它见证了西园村的兴起、发展与辉煌。

十八座的建筑雕塑主要有灰雕和木雕,而以木雕为主。为了详细地了解这些雕塑,我们特地约见了这里的现任村长,参观了十八座中保存较好的下座2巷1号。这座房子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雨,但建筑式样和木雕、灰雕基本完好。村长细细地帮助我们品读这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物故事,受益匪浅。


图片


随着到十八座观光的游人不断增多,西园村还建起了一座化石展览馆。我们这次到来,刚好遇见馆长。馆长介绍了他的藏品,并详细地介绍了产自十八座西南那龙河大碌竹河段的化石,有鱼虾蟹和木头及其混合海洋生物等化石。这些化石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别具一格,对人们了解当地海洋生态和物种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游客增添了一个“人文打卡地”。


“吾乡吾土”专栏征稿启事





文审 | 董洪国
辑 | 周雅
校对|颜振勇
审核 | 张健青
终审 | 黄   庆

日报精选 

“丰”景如画!阳江73.22万亩早稻开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