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马铃薯的全产业链“革命”

图片

盛夏时节,与华北平原中伏的酷热难当迥异,塞上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七台古驿”商都县迎来了一年中最宜人最美丽的季节。除了天高气爽和青青草原,成片的白瓣黄蕊马铃薯花闪烁于绿野之中,呈现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6月29日,由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基于希森模式的内蒙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探究研讨会》在商都县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举办,34位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以及高校院所教授、马铃薯企业高管就育种、繁种和推广应用以及主食化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建言献策,更是为这里带来了浓郁的“薯”香。

图片

20年前,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投入巨资买断“北京中联”核心技术和专业团队,先后在山东乐陵、北京延庆、内蒙古商都建成3个现代化马铃薯育种基地,专注于马铃薯新品种研发及示范推广,依靠科技创新,匠心铸就民族种业品牌。

“同玉米的南繁北种不同,内蒙古乌市海拔高、纬度高,风速大、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种薯的大田扩繁。”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梁召坤介绍。

图片

自2006年开疆辟土以来,希森集团通过18年坚守,在商都成立了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可以繁育出1.5亿株脱毒苗和4亿粒原原种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年生产能力1.25万吨的马铃薯全粉厂,以及3条主食化加工研发孵化中试生产示范线和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成为“中国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

这里拥有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育繁体系,年繁育脱毒试管组培苗2.5万亿株,原原种产能8亿粒,各级种薯20万吨,收集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2800余份,成功培育出30多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改变了中国马铃薯种子落后的局面,希森6号、希森77号等耐盐碱新种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种植推广面积3150万亩,尤其在我国一些旱作区及盐碱地增产效果明显,惠及150万薯农。

数字背后,意义深远。这不仅意味着集脱毒繁育、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储藏、社会化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格局的构筑,也打开了马铃薯深加工作为“主粮化”的突破口。

图片

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让马铃薯成为稳定的富民产业,一要增产,二要增收。这离不开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在内蒙古等马铃薯主产区加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更亟需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落地夯实基础,提高精深加工转化率,让马铃薯变身主食走向人们的餐桌和生活。

“如果说种薯是马铃薯产业的‘芯片’,那土豆花、土豆馒头等深加工产品就是马铃薯产业的‘引擎’。”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梁召坤说。

对此,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探索也一直在路上。

在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间摆放着十多种诱人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早在马铃薯主粮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2015年,这里的流水线上便生产出了第一个土豆馒头。如今,每天等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几万个土豆馒头,选用的是自主培育的“希森1号”和“希森6号”,干物质含量更高且更适合机械化大批量生产。

图片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更好以“大食物”观为引领,以消费需求拉动生产供给?如何因地因时因市制宜,努力提高马铃薯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如何以加快马铃薯深加工作为突破口,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在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的征途中,70岁的梁希森仍然是那个马不停蹄的“赶路人”,星夜兼程,无问西东。未来,希森模式的内蒙全产业链条将更长更完整。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贾鹏 李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