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成都气象微博发布观雪山预报:预计明日可遥看雪山。3月25日,从早上7时许开始,成都市民的“朋友圈”便热闹起来,“幺妹儿峰”“大雪塘”“贡嘎雪山”清晰可见,阳光洒在雪山上,与城市建筑交相辉映,令人震撼……
最近,“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将深入成都、德阳、攀枝花等地。在成都,报道组聚焦的主题是“大城市气象服务保障”。
在筑牢安全底线、保障城市运行方面,有哪些成果?眼下正值汛期,针对山洪泥石流,有何补强措施?在落实“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又有哪些创新?记者跟随报道组一同寻找答案。
精准捕捉降雨分布和强度变化
提前69分钟预报预警
进入七月,主汛期和盛夏宣告强势到来,暴雨和高温轮番“上线”,成都如何筑牢安全底线、保障城市运行?
“在综合气象监测方面,目前,全市建有温度、雨量等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近700个,观测空间分辨率提升至3—7公里;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相控阵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21部,实现多波段雷达组网协同观测,探测时效提升至1分钟,空间分辨率达到30米,为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据市气象局业务处副处长张丽介绍,在预报预警方面,我市精细化预报能力明显提升,实现0至2小时逐10分钟精细化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了69分。
正值汛期,成都周边一些山沟河谷在遭遇强降雨后,易引发山洪泥石流。为此,我市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工作,通过布设相控阵天气雷达等新型观测设备,进一步提升山区降雨系统的监测能力,更准确地捕捉降雨分布和强度变化。同时,加强实时会商与信息共享。与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会商沟通机制,可按需随时开展视频连线会商和调度,及时通报雨情实况和预报分析结论,深入开展山洪、地灾等气象风险联合会商,有效提升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综合研判能力。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731631”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体系,即提前7天发布灾害性天气中期预报,提前3天发布灾害性天气要素预报,提前1天发布灾害天气预警,提前6小时发布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提前3小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天气过程趋于结束后,还会及时针对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复盘总结。
和天气做朋友
畅享幸福美好生活
2018年2月11日,“公园城市”理念首次在兴隆湖畔提出。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以千年立城的静气塑造城市格局,“雪山”“绿色”“公园”从城市的点缀变为城市底色,“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的品牌标识,正不断提升成都的幸福感和世界影响力。
“成都年平均观雪山次数60次/年,6月和7月观山频次最多,有9到10天,5月和8月次之,有7到8天、1月和12月观山频次最少,只有1天。能看到贡嘎雪山的概率大概是5%。”市气象台副台长张葵向大家举例道,中国气象报曾刊载文章“雪山摄影师杨涛:和天气做朋友 让摄影变得更简单”,文中提到,他会特别关注成都市气象台发布的“成都观雪山预报”,依靠天气预报和天气信息,能提前做好拍摄计划,选取合适的角度和地点,拍摄满意的照片。
如今,每逢节假日成都露营的“热度”高居不下,位居全国前列,大邑县鹤鸣镇大野溪地、安仁镇安仁花海、沙渠街道稻香渔歌等地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深化与大邑县鹤鸣镇、安仁镇、沙渠街道、西岭镇等镇街合作,结合气温、风、相对湿度、能见度、降水、天空状况等气象要素,创新开展的露营指数专题预报,为游客安全舒适露营提供科学参考和精准向导。”张葵说。
不止于此,成都绿道勾勒公园城市新图景,“骑行热”正引领出游新风尚,市气象局随即推出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绿道天气预报服务、生态公园骑行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以气象服务助力绿色出行。
体验二环高架下篮球场的活力、在猛追湾游泳池中愉快畅游……成都散发着世界赛事名城的魅力。为了满足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多样化需求,市气象局和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国民体质健身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成都市体育锻炼适宜指数”,根据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各项天气指标进行分析研判,为市民们提供锻炼指导意见,让大家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静宇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戴艾岑 图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