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庚:春风化雨般鼓励研究生拿下24个奖

讲述人:李慧赐,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我的老师”:胡守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去年的5月20日,我在而立之年完成了地大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回想四年前,武汉刚解除首轮疫情的防控,我在值守的卡口查询到“被录取”,积压许久的疲惫一扫而空,而“就读地大”便是上天对我勇于直面急难险重的巨大奖赏。

至今我仍然记得与导师胡守庚教授的第一次书信来往。官网的简历让我十分敬佩胡教授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于是我冒昧发送了一封自荐信,希望争取到胡教授青睐。仅过了44分钟,胡教授便回复邮件接受了我的申请。

图片

讲述人李慧赐(左)与导师胡守庚。

至此,我有幸与学识渊博且极富人格魅力的导师结缘。我工作于武汉市的一个街道,疫情三年,也贯穿了我读研的三年。每当疫情反复,胡老师便在自己的学生群里提醒我们注意防护。研一时,我的抗疫故事有幸与“人民英雄”张定宇的事迹共同收录在《武汉!武汉!2020战“疫”口述实录》一书中,胡老师也从不吝啬于夸奖我的抗疫经历,这份理解与支持给了我很大动力。胡老师还一直鼓励我去参加各类比赛,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他的指导下,读研期间我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共获奖二十多项。如文章《用活文明实践阵地,真心服务换百姓笑颜——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沈阳社区文明实践所为例》获湖北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前沿论坛”征文三等奖;论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新洲区许易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任组长)获第五届研究生MPA案例大赛湖北省三等奖等等。

在职研究生中有许多同学已经成家,背负着多重压力,而胡老师总会站在师长、朋友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开导。我论文的初衷和读研究生的出发点一样: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与在街道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相结合,探究“如何让人民更满意”的答案。写毕业论文时,我手头有一项紧急的专项工作抽不开身,只能白天上班,晚上通宵修改完后发给导师。有好几次,导师都是在早晨7点通过微信语音指出我论文中的诸多不足。我能从嗓音中听出他的疲惫,又在语气里感动于老师的细致耐心。觉得难以坚持时,我就反复点击导师的语音条来听,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完成修改。

所幸答辩一路顺利通过,最后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事后和导师聊起来,才得知那段时间他也极其忙碌,还是尽力挤出时间悉心指导每位毕业生,设身处地考虑到我们的工学矛盾,胡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勤勉和责任。

胡老师的谦和、儒雅、平视、关怀如春风化雨。我很幸运能够成为胡老师的学生,不管将来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也会像他对待同学们一样去认真、负责、平等地珍视每一位人民群众,做好每一件本职工作。

(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王喜艳 整理)

【编辑:姚昊】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