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为谁流

我喜欢刘庆邦老师的作品,有多种原因。一是他是河南人,最早在新密米村煤矿工作,距离我生活的巩义非常近。二是他的作品多为农村或煤矿题材,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二十岁之前在农村生活,看到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像老家的左邻右舍,感觉很亲切。三是他的作品与我追求的写作风格一致,值得我研究和学习。


我见过刘庆邦老师两次。第一次是在北京,《海外文摘·文学》主编蒋建伟组织的散文年会上。会上,刘庆邦老师讲了他与史铁生的结缘与友谊,讲得情真意切,让人为之动容,我至今难忘。第二次在郑州商学院。这一次,刘庆邦老师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谈小说《花灯调》创作动机和过程。整整两个小时,刘庆邦老师不用课件,没有讲稿,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在讲到《花灯调》的原型时,他讲了女主人公四次流泪的过程,每讲一次,他都声音哽咽、眼角湿润,不停地摘下眼镜去擦拭眼角。我之前参加过的讲座中,老师们大多口若悬河,谈笑风生,很少有像刘庆邦老师这样容易动情的。刘庆邦老师的作品是手写稿,写出来后由夫人对着手机读,转成电子版。夫人在读的时候,他在旁边听。听到柔软处,他的眼泪也跟着流。


刘庆邦老师在写作的时候流泪,在夫人读的时候流泪,书出版后他读到动情处依然流泪。他在回答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人只重视流血,而不重视流泪,是不对的。用刀子随便在人的身体上拉一个口,都会有血流出来,而流泪不是那么容易。情感上达不到一定程度,你就是打死他,他都流不出一滴眼泪。


一个爱流泪的作家,心中必然洋溢着爱,充满着善,流淌着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刘庆邦老师的小说《苇子园》中,梁子和柱柱都爱着小青。按照常规的思维,梁子和柱柱是不折不扣的情敌,应该相互不对付。但刘庆邦老师笔下的情敌,在深爱的女孩面前,谈的都是对方的好,认为她嫁给对方才幸福。小说《河床》中,矿工羊年娶了个媳妇四锦,身边的工友都说四锦会跑,不可能死心塌地跟羊年过日子,因为工友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但是,羊年对四锦不设防,真心实意对她好。后来,四锦果然卷钱跑了。羊年不恼她,认为她跟了自己这么多天,值得。后来,四锦被抓,在附近的一个水库劳动改造。羊年买了她爱吃的酱肘子去看她……羊年的善良最终感动了四锦。小说《心事》中,慧生和慧敏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有一次在煤矿井下,慧生违规坐矿车。按照矿上的规定,慧生要带上妻子在众人面向做检查,还要录像在矿上的电视台播放。慧生不愿连累妻子,找自己的女同学代替,最后被大家识破。矿上要求慧生必须带上妻子做检查,要不然就开除他。尽管如此,慧生仍然瞒着妻子,每天装作照常上下班。其实矿上已经停了他的工,他每天都是去山上转悠。突然有一天,队长通知他下井。这时候,慧生才明白:慧敏知道原委后,瞒着他去矿上做检查……结尾是:“他要马上回家看慧敏,并告诉慧敏,他不打算在这个矿干了。”这篇文章我没看完,眼里就涌出了泪。当下的小夫妻应该看看刘庆邦老师的文章,学着像慧生和慧敏那样互相包容,不要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吵闹。


提到创作的诀窍时,刘庆邦老师说自己有三个优势:吃过苦,不怕吃苦,有写作经验。这三个优势,许多作者都不具备。在写《花灯调》之前的调研、采风期,刘庆邦老师在偏远的山区差不多待了半个月。自己烧水喝,早餐自己解决,跟着驻村第一书记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要知道,当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与刘庆邦老师一比,我真是感到汗颜,难怪我写不出他那么优秀的作品。


刘庆邦老师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从本质上来说,作家的写作是劝善的,是用于改善人性和改善人心的,因为我们的写作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变得更美好,从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和灵魂的……这就要求每个作家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而敏感。因为善良才能发现善良,并且会发现恶。”


《泪为谁流》是刘庆邦老师《花灯调》最初的名字,我借来一用。

作者:侯发山

来源:中国煤炭报7月4日八版 原标题《泪为谁流》责任编辑:任珺莹

编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