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篇《黄河文学》编辑杨天祎的回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一篇编辑对作者退稿的说明信,说明了稿件审核情况,给出了修改意见,指出了退稿原因。并在最后,表达了稿件没有被录用的歉意,特别是“衷心地希望这封退稿信没有打击到你的创作热情”这句话,让人很是感概。
大凡文学爱好者,都有一个激情创作、信心满满、满怀期待、沉重一击这样的经历。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有了创作激情,什么时候都在想着创作,即使是吃饭睡觉,也都没有忘记。这个时候,往往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文笔是最好的,自己的作品也是无懈可击的。
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投给了某个文学刊物,信心满满地等待着好消息。但大多数的结果是,等来等去,等了个寂寞。投出去的稿件,就像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信。即使是想查查自己的稿件是否被编辑收到,是否被审稿,也毫无门路。
这样多次的杳无音信,一个人的创作激情也渐渐被消耗殆尽了。从此,世上热爱文学者,就又少了一个。这应该是绝大多数文学爱好者都走过的路,也是绝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最终的结局。
但《黄河文学》编辑杨天祎的这样的回信,确实让人有些刮目相看了。即使是被退稿了,也知道退稿的原因何在,也让人继续保留了创作的热情。甚至激发了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增强了继续提高稿件质量的信心。
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投出去的稿件,都能收到这样的回信,我们的文学该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会一直坚持创作下去?有人会说,这样的回信就是一个固定的套路而已,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那试问一下,现在的文学刊物,该有多少有这样的“套路”?
现在,有多少文学刊物,投稿邮箱成了摆设?有多少投稿的稿件被打开过?因此,即使这是“套路”,那也是极为难得的“套路”了,更何况这显然并不是套路呢?估计又有人会说,现在刊物的人力有限,没有办法做到每篇稿件都能打开看看,那你弄个投稿邮箱干嘛?摆设吗?
还有人会说,现在的投稿文章,质量太差,不值得一看。那大家又想想,哪个文学大家,不是从这一步起步的呢?难道那些“著名”作家,天生就有这样的创作水平?如果所有文学刊物都抱着这样的态度对待自由投稿,那我们的文学也就只有那么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了。
还有人会说,现在的文学刊物编辑,工资实在是太低了,工作量又大,哪顾得上去看那些稿件?这其实就是个悖论,工资低就成了你不看邮箱不看稿件的理由?那你干嘛还呆在那个位置上?你既然在那个位置上坐着,那就应该干该干的事儿。
原本作为文学刊物编辑,接受稿件,处理稿件,给出意见,回复处理结果,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但现在,竟然成了稀有之事。这也难怪,为啥现在的文学刊物饱受诟病了。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网上投稿系统其实已经很成熟了。也就是说从稿件投出,到编辑处理,审稿结果等等信息,都可以一步一步地追踪查询,那为啥文学刊物却很少采用这样的系统呢?是没钱吗?显然不是,其实就是想偷懒。
如果有了这个系统,那编辑就必须对每件投稿作品进行处理,就必须要给出个处理结果来。这样一来,编辑就没有那么悠闲了,发表的作品,也必须是透明的,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小了。作者当然是愿意的,那刊物愿意吗?因此,这本质上还是个态度的问题。